陈式太极拳 56式太极第五段动作如何练行气法

发布于 2014-06-24 10:02

  一套练习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就可以领悟到里面的每一个动作的行气法。下面,小编就来为你介绍一下关于陈式56式太极拳第五段动作的行气法练习,赶紧跟着小编一起学习一下吧!

  陈式56式太极拳的行气法

  第五段动作:

  四十五、双震脚

  落步分掌、虚步托掌时、想象内气由两手行至丹田;虚步按掌时,想象丹田内气行至两手。腾空托掌时,将丹田内气上提至膻中穴;落步双按时,想象内气由膻中穴沉入丹田。

  四十六、蹬脚

  屈膝收掌时,想象内气由两手行至丹田;架掌蹬腿时,想象丹田内气行至右腿和两掌。

  四十七、玉女穿梭

  腾空架掌时,想象丹田内气提至膻中穴;插步架掌时,想象内气由膻中穴沉入丹田。

  四十八、顺弯肘

  擦脚叠臂时,想象内气由两手行至丹田;马步顶肘时,想象丹田内气行至两肘。

  四十九、裹鞭炮

  跳转绕臂时,想象内气由两手行至丹田;马步分击时,想象丹田内气行至两拳。

  五十、雀地

  雀地龙时,想象内气由两拳行至两手。

  五十一、上步七星

  弓步穿掌和虚步架拳时,想象丹田内气行至两拳。旋腕外撑时,想象内气由两掌行至丹田;变拳翻转时,想象丹田内气行至两拳。

  五十二、退步跨虎

  退步分掌时,想象内气由两手行至丹田;丁步举掌时,丹田内气行至两手。

  五十三、转身摆莲

  转体旋掌、提膝分掌和落脚摆掌时,想象内气由两手行至丹田;摆腿拍脚时,想象丹田内气行至左腿。

  五十四、当头炮

  落步推掌和转身收拳时,别想象内气由两手行至丹田;转身朋击时,刍想象丹田内气行至右手和左拳。 () #p#副标题#e#

  五十五、左金刚捣雅

  双掌平捋、虚步撩掌时,想象丹田内气行至两手。震脚砸拳时,想象内气由两手行至丹田。

  五十六、收势

  十字手时,想象内气由两手行至丹田;落掌并步时,想象丹田内气充盈法。

  陈式太极拳内功教程

  一、之混元桩(时间为30分钟)

  1、起式,双足平行分开与肩同宽(或略宽于肩),两膝微屈,上身自然直立,不偏不倚;两手自然下垂,手不贴身。

  2、将双手慢慢抬起,至胸前呈抱球状(似两手抱住一个气球),胸部开阔(但切忌有意挺胸)、肩要放松、腋下含空,双手距胸部尺许略远,掌心向内,指尖相对,双手之间距离为二至三拳。双手五指自然微张即可。臀部微有下坐之意(似坐于高凳上),背部、腰部似微身后的大树或墙上,似非,体重大部分落于脚跟。

  3、练太极拳内功时,面部表情自然微笑,双目平视前方,不要仰头或低头,练功时也可闭眼去练。呼吸自然,周身放松,忌用拙力。只要能使身体自然直立,手臂抬起的姿式正确,即为达到站桩的要求。就像练习一样,需要姿势正确,动作连贯,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4、放松训练,意识从上到下,反复放松三次。顺序:头部、颈部、肩部、臂部、两手、胸部、腹部、腰部、胯部、大腿、小腿、脚掌。放松的正确做法就是:避免无意识的肌肉紧张用力,恢复自然状态。

  5、不需要特定的意念,不需要刻意入静。

  6、收式,两手放下,轻轻交叠抱盖在肚脐部位,静养1──3分钟。然后两手搓热,轻轻搓面部几次到几十次(参考辅助内容里的按摩法)。

  太极拳内功说明:

  1、每次练习时间从10分钟开始,间隔5分钟再练习,共两次。以后逐渐增加到一次30分钟以上,则只需练习一次。

  2、站桩前应稍微活动一下各关节(各种体操动作均可);结束后可以散步3-5分钟。

  3、地点的选择,室内(注意空气流通但不要正当风口),或空气清新但无明显风的室外。树林里的空地是最佳地点。

  4、两脚一般要求平行,但略成外八字也可以。

  5、形体调整的要领,头顶似有一线把身体悬吊起来,则脊椎骨由于重力作用自然节节下垂拉开。

  二、太极拳内功教程之混元开合式(时间10分钟)

  1、起式如前述,两手放在脐部高度,掌心相对、指尖向前,两手距离约20──30厘米,掌根距离腹部约5──10厘米。此谓“丹元桩”。

  2、静站1、2分钟,观想两手间抱一个无形的、有质感弹性的光球(一般可观为金**似太阳状),体会两手的感觉。

  3、随着自然吸气,两手向两边轻柔缓慢的拉开(始终保持掌心相对),观想把光球拉长,两手距离为60──70厘米左右(原则是动作自然舒展,不别扭)。然后自然呼气,两手再向中间轻柔缓慢的合拢到距离10厘米为止(原则是不要挨到一起),观想把光球压缩。如此为一次,反复练习,时间5分钟。

  4、结束时恢复丹元桩姿势,然后转腕使掌心对腹部,观想光球缩小到大小,从肚脐进入到腹部中心丹田处,随着这个观想,两手抱盖在肚脐部。

  5、收式,同上。静养1分钟以上。 ()#p#副标题#e#

  太极拳内功教程辅助内容之一

  退符八法(收功后的按摩法)

  1、干浴面:

  双手五指并拢,以先下后上的顺序,擦面部,如同洗脸36次,擦到脸部微热;(美容,改善面部皮肤气色)

  2、鸣天鼓:

  双手手心捂住两耳,不漏气;十指按在后脑上,用食指压住中指,中指敲击后脑听到咚咚的声音36次;(增强听力)

  3、哕神目:

  腽手手心按住腽眼,由?向外、再由外向?揉腽眼,各18次;(增强视力)

  4、叩罗千:

  即叩齿,先腮齿,后门齿,共36次。(固齿)

  5、扶中岳:

  拇指按住食指方式握拳,以拇指外沿擦鼻子迎香穴,从上倒下,36次;(通鼻窍)

  6、济天一:

  即揉腰,双手按住两腰眼,擦到发热为止,36次;()

  7、揉丹田:

  揉肚脐部位,先左手压右手顺时针揉18次,后右手压左手逆时针揉18次,女的手势相反;(健肠胃)

  8、抖全身:

  自然站立,以膝盖带动身体上下轻轻抖动36次。(疏通全身气血)

  太极拳内功教程辅助内容之二

  拍打健身法

  此法一般在站桩结束后练习,或者平时工作学习之余抽10分钟练习,能够疏通经脉、活血行气。

  手型:空心掌,就是掌心稍微凹入,五指自然松直。

  力度:要分清部位,一般轻拍,四肢和肌肉丰满处稍用力。

  1、拍打头部:

  用左手拍打头部左侧,用右手拍打头部右侧,从头前拍打至后脑、颈部大椎。拍三遍。可防治头晕、、脑供血不足。

  2、拍打上肢:

  用右手掌由左肩部开始,从上而下拍打左上肢的前后两个面,然后用左手掌采用同样方法拍打右上肢。循环拍打三遍。可预防或缓解上肢肌肉发育不良、肢端紫绀、上肢麻木、半身瘫痪。

  3、拍打下肢:

  用手掌拍打大腿和小腿,由脐部开始往下──大腿前侧──小腿前侧──足背──足跟──小腿后侧──大腿后侧──后腰、肾部──沿着腰带位置回到脐部。循环拍打三遍。可防治腿部发育不良、偏瘫、下肢麻木、下肢无力。

  4、拍打两肋:

  左手举起,右手拍打左肋,从腋下拍到腰部,再到脐部结束。右侧一样。各三遍。拍打肋部有助于肝胆、脾胃的健康。

  5、拍打胸腹:

  左手对左胸,右手对右胸,由上到下拍打到腹部腰带高度,再拍打脐部及小腹几下。反复三次。通过胸部的拍打,有助于减轻呼吸道及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同时可防止中老年人肌肉萎缩,增大肺活量,增强免疫力。腰腹部拍打可用来防治腰痛、腰酸、腹胀、便秘和消化不良等疾病。

  6、收式:

  手捂脐部片刻。

  此法是很好的健身方法,拍打全身后感觉如同洗过热水澡一样,气血通畅,精神振奋,十分舒适。

()

  结语:上文中介绍了关于陈式56式太极拳第五段动作的行气法练习,以及陈式太极拳的内功教程讲解,喜欢学习太极拳的朋友们,可以平时多练习,只有长期的坚持练习,才能练出一套好的太极拳。

相关推荐

健康早知道 更多

Q
梅毒5年、现在可以要孩子吗

回答:如果你被确诊为梅毒已经五年,并且你的病情经过积极治疗后得到了控制,没有出现复发,那么一般情况下是可以考虑怀孕生孩子的。不过,假如你的症状还没有完全恢复,或者有其他并发症存在,暂时就...

Q
打戊肝疫苗有什么副作用吗

回答:接种戊肝疫苗是预防戊型肝炎的重要措施,通常不会带来较大的副作用。不过,少数人在接种后可能会经历一些轻微的不适,如皮疹、发热、胃肠道不适或过敏反应等。这些反应大多是短暂的,通常可以自...

Q
补牙材料老化修补

回答:补牙材料老化修补是一个需要重视的口腔健康问题。当牙齿因为龋坏而接受治疗并填充材料后,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材料可能会出现老化和变脆的情况。此时,及时到医院口腔科就诊是非常重要的,医生...

Q
月经推迟量少发黑浓稠

回答:月经推迟且量少、发黑、浓稠,这种情况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血液循环不良、着床出血、先兆流产以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等。面对这种情况,女性朋友们最好及时就医,以便明确诊断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Q
打戊肝疫苗有副作用

回答:接种戊肝疫苗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比如发热、皮疹、胃肠道不适和过敏反应等。虽然这些反应通常是暂时的,但了解它们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有助于减轻不适。发热是常见的反应之一,通常是因为疫...

Q
自闭症入学能力评估

回答:自闭症的入学能力评估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因为自闭症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发展障碍,而不是一种可以通过年龄来界定的疾病。早期诊断和筛查对于自闭症的康复至关重要,因为越早进行干预,效果通常...

Q
月经颜色发黑有褐色分泌物

回答:月经颜色发黑并伴有褐色分泌物,这种情况可能让不少女性感到担忧。其实,这可能是内分泌失调、子宫内膜炎或子宫肌瘤等问题的信号。为了确保健康,建议尽快就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检查和治...

Q
月经颜色发黑有干血渣

回答:如果你发现月经颜色发黑且有干血渣,这可能是身体在发出一些信号。通常,这种情况可能与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瘤或宫颈息肉等疾病有关。为了确保健康,建议尽早就医,通过专业医生的诊断来明确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