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发热的中医辨证论治

发布于 2024-05-10 14:39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一般起病较缓且病程较长,多表现为低热,那么这种疾病该如何治疗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内伤发热的中医辨证论治内容。

辨证要点

1.辨证候之虚实

辨证候之虚实在确诊为内伤发热的前提下,应依据病史、症状、脉象等辨明证候的虚实,这对治疗原则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由气郁、血瘀、湿停所致的内伤发热属实;由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所致的内伤发热属虚。邪实伤正及因虚致实者,则既有正虚,又有邪实的表现,而成为虚实夹杂的证候。

2.辨病情之轻重

辨病情之轻重病程长久,热势亢盛,持续发热或反复发作,经治不愈,胃气衰败,正气虚甚,兼夹病证多,均为病情较重的表现;轻症反之。

治疗原则

根据证候、病机的不同而分别采用有针对性的治法。属实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

分证论治

1.阴虚发热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清骨散加减

常用药:银柴胡、知母、胡黄连、地骨皮、青蒿、秦艽、鳖甲

2.血虚发热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木香

3.气虚发热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4.阳虚发热

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原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附子、桂枝、山茱萸、地黄、山药、茯苓、丹皮、泽泻

5.气郁发热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泄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丹皮、栀子、柴胡、薄荷、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

6.痰湿郁热

治法:燥湿化痰,清热和中

方药: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

常用药:杏仁、蔻仁、薏苡仁、半夏、厚朴、通草、滑石、竹叶

7.血瘀发热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川芎、赤芍、地黄、桃仁、红花、牛膝、柴胡、枳壳、桔梗

关于内伤发热的中医辨证论治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想必大家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生活中若出现内伤发热的症状,即可采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不过须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用药,不可自己判断用药。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

健康早知道 更多

Q
乳腺癌手术后怎样预防上肢水肿

回答:乳腺癌手术后预防上肢水肿需要避免患侧手臂负重、注意手臂护理以及坚持康复锻炼等措施。术后上肢水肿是由于淋巴结清扫后淋巴循环受阻导致的常见并发症,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和科学康复手段,可以有...

Q
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复发吗

回答: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可能复发的,因为治疗不彻底、重新感染以及治疗后未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容易导致复发。为了减少复发概率,治疗时需严格遵医嘱,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并定期进行随访检查。 ...

Q
5个月胎儿彩超注意事项

回答:5个月胎儿彩超需要注意检查时间、准备事项以及检查过程中的配合等,以保证检查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同时更好地了解胎儿的健康状况。以下将从检查目的、注意事项以及何时复查等方面详细解答。 1...

Q
得了肠息肉还能活多久

回答:肠息肉通常是良性病变,及时发现和治疗后对寿命影响较小,但如果肠息肉恶变为肠癌,可能会威胁生命健康。要延长寿命,需要早期发现、定期筛查并根据医生建议采取恰当的治疗方式。 1、肠息肉的...

Q
肛门周围肿了一圈不痛不痒

回答:肛门周围肿了一圈不痛不痒可能是发生了痔疮主要为外痔、肛门周围囊肿或皮下血肿等问题,通常与久坐、便秘、肛门局部摩擦有关。如果肿胀持续或面积扩大,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通过调整生活方式、...

Q
代谢性酸中毒的症状

回答:代谢性酸中毒的症状可能包括深而快的呼吸、疲倦、恶心呕吐和意识混乱等,严重时可能导致昏迷或危及生命,应尽早就医判断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1、呼吸异常 代谢性酸中毒时,人体为了代偿代...

Q
低颅压综合征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回答:低颅压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包括遗传因素、外部环境影响、生理结构异常、头部或脊柱外伤以及某些病理性疾病的影响。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精准诊疗,改善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质量。 1、遗传因素 部分患...

Q
虫牙的症状有哪些

回答:虫牙的典型症状包括牙齿表面出现黑色或棕色斑点、进食时牙齿敏感甚至疼痛、口腔异味以及牙齿表面可能会出现小洞或缺损。根据症状的变化可能需要及时采取护理或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1牙齿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