吮乳困难
概述 症状起因 鉴别诊断 如何预防 饮食禁忌 治疗方法 经验分享 专家答疑

新生儿黄疸偏高有6个原因 正确护理是关键

来源:复禾健康网

医学上把未满月宝宝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下面我们看看如何护理黄疸?

新生儿黄疸正常值

足月出生宝宝的黄疸正常值与早产儿又有所不同。通常,足月新生儿黄疸正常值是12.9毫克/100毫升,也就是100毫升的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低于12.9毫克。早产儿的黄疸正常值15毫克/100毫升血液,也就是100毫升的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低于15毫克。

当宝宝的黄疸值超过12.9mg/dl或新生儿黄疸指数上升过快时,或黄疸持续时间超过足月儿在14天内消退,早产儿在4周内消退这个时间,或者黄疸退而复现。就表示新生儿黄疸不健康,可能患了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偏高有6个原因

1、新生儿的体内红细胞过多,红细胞被破坏后产生了过多的胆红素,胆红素是导致黄疸产生的直接原因,所以新生儿会出现黄疸偏高。

2、胆红素的代谢需要肝脏里面的肝脏酶参与,新生儿的肝脏功能不是很完善,所以导致了肝脏酶分泌不足,从而使得胆红素排出不及时,导致了黄疸偏高。

3、胆红素的排出需要胆道参与,新生儿胆道功能尚不健全,所以导致胆红素堆积在体内无法及时的排出,造成了胆红素过高,导致了黄疸偏高。

4、胆红素还可以从大便中排出,但是新生儿胎便比较粘稠,导致胆红素排出不是很顺畅,从而使得新生儿体内的胆红素过高,导致了黄疸偏高。

5、另外母子血型不合也会导致胆红素在新生儿体内堆积无法排出,另外病理性的黄疸可能是由于新生儿的疾病导致,比如新生儿窒息、早产、感染等因素菌可以导致新生儿黄疸过高。

6、母乳喂养也可以导致胆红素在新生儿体内堆积造成新生儿的黄疸偏高。

新生儿黄疸的影响

生理性黄疸通常是由于新生儿的肝脏功能不成熟而造成的。随着新生儿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加强,黄疸会自然消退,所以生理性的黄疸,爸妈一般不需要额外的护理。在孩子黄疸期间可以适量多喂温开水或葡萄糖水利尿,黄疸很快就能退去,不会对孩子造成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严重的病理性黄疸可并发脑核性黄疸,通常称“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导致儿童智力低下等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爸妈需要仔细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当出现特殊情况时,应及时送往医院,请求医生的帮助。

新生儿黄疸护理方法

胎黄常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而累及胎儿,致使胎儿出生后出现胎黄,故妊娠期间,孕母应注意饮食有节,不过食生冷,不过饥过饱,并忌酒和辛热之品,以防损伤脾胃。

妇女如曾生过有胎黄的婴儿,再妊娠时应作预防,按时服用中药。

婴儿出生后就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疸的进退。

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密切观察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

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需进行换血疗法时,应及时做好病室空气消毒,备齐血及各种药品、物品,严格操作规程。

复制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请谨慎参阅,身体若有不适,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上一篇:得了滑胎要怎么调理保养 下一篇:宫缩乏力治疗方法

常见疾病

相关文章

相关问答

更多

什么是产后小便频数或小便失禁的原因

回答:这种情况应该考虑是由尿道炎、膀胱炎或肾盂肾炎等炎症感染性疾病,生孩子时造成尿道损伤等多种原...

医生医院推荐

成伟

成伟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擅长:在各种类型儿童血管瘤和脉管畸形,K-T综...
阴法文

阴法文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耳鼻喉医院
擅长:甲状腺癌、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外科手术治疗,...
张步升

张步升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胸科医院
擅长:心脏瓣膜病,主动脉根部瘤,冠心病,成人先...
欧阳昱晖

欧阳昱晖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擅长:过敏性鼻炎。
丁枭伟

丁枭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血栓性疾病,心律失常。

药品推荐

苍松 通乳颗粒

苍松 通乳颗粒

辽宁好护士药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好护士 乳癖消片

好护士 乳癖消片

辽宁好护士药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通乳颗粒

通乳颗粒

辽宁好护士药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吮乳困难热搜

相似症状 伴随症状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医疗资讯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热门疾病 / 症状推荐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复禾健康 > 症状查询 > 口腔 > 吮乳困难
概述 | 症状起因 | 鉴别诊断 | 如何预防 | 饮食禁忌 | 治疗方法 | 经验分享 | 专家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