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患者主诉7年多以来无饥饿感和消瘦,询问是患了何病和注意些什么?该患者无明显的饥饿感和饭量少,在医学上称为“上腹饱胀、胃纳差”,明显消瘦的原因可能是食物的摄入量减少和消化不良所致,未提示有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据目前提供的资料,患者可能是患了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主要与胃动力障碍、内脏感觉异常和精神或应激因素有关,其中动力障碍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见表现为:长期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饱胀、早饱、嗳气、胃纳差,可伴或不伴有上腹部不适或隐痛。部分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长期胃纳差可引起一定程度的营养性贫血和体重减轻。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为一种排除性的诊断标准:
1、有上述症状,至少存在6个月以上;
2、胃镜检查,无发现胃有明显的糜烂或黏膜萎缩、胃和十二指肠的溃疡、幽门不完全性梗阻、胃癌或胃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淋巴瘤等;
3、血液化验、腹部B超检查无肝脏、胆囊、胰腺、肾脏疾病;
4、无糖尿病、结缔组织病和精神病;
5、无腹部手术史。
鉴于该患者的病情,还要注意排除如下几种疾病的可能:慢性萎缩性胃炎、神经性厌食、糖尿病性胃轻瘫、甲状腺功能异常所致的胃肠道功能异常、慢性肝炎、药物所致的胃肠道功能异常等。虽然患者的长期进食少,可解释消瘦的原因,但患者具有消瘦这种胃肠道恶性疾病的预警症状,就有进行排除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必要。正常人可每天排便1-3次,或1-3天排便1次,主要粪便的性质和性状正常就行,现患者2-3天排便一次,若无排便费力或粪便干结,亦属于正常,若伴有排便费力或粪便干结,则可能伴有肠道的功能异常。
这种情况患者该怎么办呢?明智的选择是,到医院门诊或住院进行如下的检查:血液常规化验,粪便的常规、潜血和找肌纤维、脂肪滴检查,肝、肾、甲状腺功能和空腹与餐后血糖检查,腹部B超检查,胃镜检查。若上述检查均正常,则支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若发现有异常,则是器质性疾病伴有胃动力障碍,那么就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该如何治疗呢?患者应忌进食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忌食榴莲、芒果和朱古力等,戒烟酒,少吃多餐,少进高脂肪饮食,多参与体育活动。可辅助用手沿顺时针方向缓慢按摩腹部,每次20-30分钟,每天多次。
促进胃动力的药物治疗是这类患者的主要处理,第一代胃动力药:胃复安,因药物不良反应较多,口服的片剂已很少用,但肌肉注射的针剂仍然应用。第二代胃动力药:多潘立酮,是一种非处方药,一般的药店有出售,每次10mg,每天3次,饭前半小时服用,一般服用2-4周;第三代胃动力药:这类药具有全胃肠道的促进动力作用,一般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如莫沙必利制剂,每次5mg,每天3次,饭前半小时服用效果更佳。如果伴有腹痛,可适当应用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每次20mg,每天1-2次。如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表现,可辅助一些抗焦虑和抑郁的药,如佳乐定、黛力新等,但这类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但是,如果没条件进行上述检查时,又怎么办呢?可应用上述处理办法治疗1-2周,若效果好,可继续治疗一段时间,若效果差,还是想办法进行检查,否则病程耽误了,后面要花的钱会更多。
有人认为“时不时地让胃肠感到饥饿,有利于胃肠功能保健”,这是否合理呢?这有一定的道理。正常人的胃肠道的活动受大脑和胃肠道内的神经丛双重指挥,在出生后的不断训练下,具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发射活动,一般分为消化期活动和消化间期活动,如人们不断的进食或食物不能排空,则胃肠道的活动就会持续进行消化期的活动,就像一个人不断地在跑步一样,长期下去,后果可想而知。但是,若您长期去刻意营造饥饿感,也不利于身体健康。人们只要经常保持良好的生活、工作方式和乐观的人生观,适量的体育活动,均衡饮食,进食适时、适度,防暴饮暴吃,戒烟酒,就会有正常胃肠道功能和健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