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源性黄疸是指由于肝脏功能异常导致胆红素无法正常被清除而引起的黄疸症状。肝脏是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的主要器官,若肝脏受损或功能异常,则会导致胆红素堆积在体内,使皮肤、眼白等部位出现明显的黄色。
肝源性黄疸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肝炎:肝炎是肝脏炎症的一种,常见的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炎症损害了肝脏细胞,导致肝功能下降,进而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2. 肝硬化:肝硬化是指肝脏发生纤维化和结构重建,常见的原因包括长期酒精滥用、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肝硬化使肝脏功能受损,影响了胆红素的正常排泄。
3. 肝肿瘤:良性或恶性肝肿瘤可以阻塞胆管,使胆红素无法通过胆管排出,从而导致黄疸的出现。
4. 药物性肝损伤: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可能对肝脏产生毒性反应,导致肝细胞损伤,从而引起肝功能异常和胆红素代谢障碍。
5. 先天性肝病:某些先天性疾病,如Gilbert综合征等,会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
6. 胆道梗阻:肝脏产生的胆汁无法正常流入肠道,胆红素无法排出体外。
除了黄疸症状,肝源性黄疸还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恶心、食欲不振、乏力等。如果怀疑自己患有肝源性黄疸,应该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