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勇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创科
脚踝骨折后持续肿胀可能由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反应持续、软组织损伤未修复、过早负重活动、康复锻炼不当等原因引起。
骨折后血管损伤导致静脉回流受阻,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使组织液渗出。需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配合踝泵运动促进血液回流,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改善微循环药物如七叶皂苷钠。
骨折端及周围软组织损伤会释放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引发血管扩张和渗出。急性期可冰敷15分钟/次,每日3-4次;慢性期改用温热敷,医生可能开具塞来昔布等抗炎镇痛药物。
伴随骨折的韧带、肌腱损伤需要更长时间修复,期间持续充血肿胀。需严格制动4-6周,配合超声波等物理治疗促进软组织修复,避免按摩肿胀部位加重损伤。
骨折未达临床愈合标准时过早行走,会导致骨痂微骨折和反复出血。应根据X线检查结果逐步负重,从双拐过渡到单拐,8周内避免完全负重,使用行走靴保护踝关节。
缺乏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会导致淋巴回流不畅。拆除固定后应从被动踝关节屈伸开始,逐步增加抗阻训练,水中步行训练可减少关节负荷,物理治疗师指导下的平衡训练能预防二次损伤。
饮食上保证每日1500毫克钙质摄入,可通过乳制品、豆腐、芥菜等补充;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鲜枣促进胶原合成;控制盐分摄入避免水钠潴留。康复期每日进行30分钟非负重运动如空中蹬车,睡眠时保持踝关节垫高15厘米。若肿胀伴随皮肤发亮、疼痛加剧或发热,需立即排除深静脉血栓或感染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