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一周后患处开始酸胀

王亮 副主任医师

王亮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科

骨折一周后患处酸胀可能由局部炎症反应、血液循环障碍、固定不当、过早活动或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镇痛、调整固定、物理治疗、控制活动及抗感染等方式缓解。

1、炎症反应:

骨折后局部组织损伤会引发无菌性炎症,一周左右炎症介质释放达到高峰,刺激神经末梢产生酸胀感。可通过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缓解,同时配合冷敷减少渗出。

2、循环障碍:

石膏或支具固定过紧可能压迫血管,导致静脉回流受阻,组织液淤积引发胀痛。需及时调整外固定松紧度,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必要时使用改善微循环药物如迈之灵。

3、固定失效:

外固定材料松动或骨折端微动会刺激周围软组织,产生持续性酸胀。需复查X线确认骨折对位情况,更换或加固外固定装置,严重移位时需手术复位内固定。

4、过早负重:

患肢未达到临床愈合标准时过早承重,可能造成骨折端异常应力,刺激骨膜神经。应严格遵医嘱制动,使用拐杖分散负重,配合脉冲电磁场等物理治疗促进骨痂形成。

5、继发感染:

开放性骨折或术后伤口护理不当可能引发骨髓炎,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胀痛伴发热。需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测,确诊后使用头孢呋辛等抗生素,必要时手术清创。

骨折恢复期需保证每日500毫克钙质摄入,推荐饮用牛奶、食用豆腐或深绿色蔬菜;适当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晴天每日晒太阳15-20分钟;患肢未负重期间可进行踝泵运动预防血栓,每日3组每组20次;睡眠时用枕头垫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痂生长情况,出现皮肤发红、剧烈疼痛或发热等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