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忠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咽喉科
中耳炎穿孔可能由急性中耳炎反复发作、外伤性鼓膜损伤、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气压骤变、耳部感染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鼓膜修补术、局部清洁护理、避免耳道进水、定期复查等方式干预。
急性中耳炎未及时控制可能引发鼓膜穿孔,多伴随耳痛、听力下降、耳道流脓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生素控制感染,配合氧氟沙星滴耳液局部消炎。日常应避免用力擤鼻,防止炎症扩散至中耳腔。
挖耳不慎或外力撞击可能导致鼓膜穿孔,常见突发性耳痛、耳鸣或少量出血。需禁止耳道进水以防感染,通常小穿孔可自行愈合。若伴随感染可使用洛美沙星滴耳液,较大穿孔需行鼓室成形术修复。
长期炎症侵蚀可导致鼓膜永久性穿孔,表现为持续性耳漏、听力减退。治疗需彻底清除病灶,遵医嘱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控制感染,严重者需行鼓膜修补术。日常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游泳或淋浴时进水。
飞行或潜水时的气压急剧变化可能引发鼓膜撕裂穿孔,伴随剧烈耳痛、眩晕。急性期需避免擤鼻和剧烈运动,多数可自愈。若出现感染症状需使用氯霉素滴耳液,反复发作需评估咽鼓管功能。
外耳道炎扩散或真菌感染可能波及鼓膜,导致穿孔伴瘙痒、脓性分泌物。需取分泌物培养后针对性用药,如酮康唑乳膏治疗真菌感染。禁止自行掏耳,保持耳道通风干燥,必要时行病灶清理术。
中耳炎穿孔患者应避免游泳、乘飞机等可能加重病情的行为,洗澡时可用防水耳塞保护。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A和锌促进黏膜修复。若出现发热、剧烈头痛或面瘫等严重症状,须立即就医排除颅内并发症。定期耳内镜复查可监测穿孔愈合情况,听力持续下降者需进行听力重建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