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粒肿一般指睑腺炎,可通过红肿热痛、硬结形成、脓点出现等典型症状判断。睑腺炎通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睑板腺堵塞、用眼卫生不良等因素引起,可通过热敷、抗生素滴眼液、手术切开排脓等方式治疗。
1、红肿热痛早期睑腺炎会出现眼睑局部红肿,触摸有温热感和明显压痛。症状多集中在睫毛根部或睑缘处,可能伴随眼部异物感。建议用清洁毛巾蘸温水热敷5-10分钟,每日重复进行3-4次。若红肿范围扩散至整个眼睑,需警惕蜂窝织炎。
2、硬结形成发病2-3天后病灶处会形成黄豆大小的硬结,按压质地较韧且疼痛加剧。硬结多位于上睑或下睑的睑板腺开口处,可能伴随同侧耳前淋巴结肿大。此时可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红霉素眼膏等抗生素制剂,避免自行挤压硬结。
3、脓点出现病程进展期硬结顶端会出现黄白色脓点,提示脓液积聚完成。外睑腺炎脓点常突出于皮肤表面,内睑腺炎需翻转眼睑才能观察到结膜面脓点。出现脓点后应继续热敷促进自然破溃,必要时需由医生使用注射器抽吸或手术刀切开排脓。
4、分泌物增多患眼可能出现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晨起时睫毛常被分泌物黏连。这与细菌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有关,需用生理盐水棉签从内眦向外眦单向清洁眼睑。避免使用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可选用玻璃酸钠滴眼液保持眼表湿润。
5、全身症状部分患者会伴随低热、头痛等全身症状,儿童更易出现此类表现。家长需监测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遵医嘱服用布洛芬混悬液。反复发作的睑腺炎可能与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有关,建议检测空腹血糖。
日常应注意保持眼部清洁,化妆人群需彻底卸除眼妆,避免使用过期化妆品。佩戴隐形眼镜者应严格遵循护理流程,游泳时使用防水护目镜。饮食宜清淡,适量补充维生素A和锌元素,少食辛辣刺激食物。若3日内症状无缓解或出现视力模糊、眼球转动疼痛,须立即就诊眼科排查眶周感染。
婴儿发烧可通过测量体温、观察精神状态、检查皮肤颜色、监测进食情况、留意伴随症状等方式判断。正常婴儿腋下体温为36-37摄氏度,超过37.3摄氏度可能提示发热。
1、测量体温使用电子体温计测量腋下温度最为安全便捷。测量前需擦干腋窝汗液,将体温计尖端完全夹在腋窝中央5分钟。避免在刚洗澡、进食或哭闹后立即测量。耳温枪测量需将耳道拉直后对准鼓膜,但新生儿耳道狭窄可能影响准确性。肛温测量需使用专用肛温计,插入深度不超过2厘米,但可能刺激婴儿肠道。
2、精神状态发热婴儿可能出现嗜睡或烦躁不安。正常婴儿清醒时眼神灵活,对声音和触碰反应灵敏。发热时可能表现为眼神呆滞、反应迟钝或异常哭闹难以安抚。需注意与日常状态对比,突然的精神改变比持续状态更有提示意义。但部分婴儿发热初期精神仍较好,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3、皮肤颜色发热婴儿可能出现面部潮红或手脚冰凉。触摸颈部或后背可感知真实体温,避免仅通过四肢温度判断。皮肤出现大理石样花纹或苍白发绀提示循环不良。需观察有无皮疹,玫瑰疹等病毒性感染常伴随热退疹出。新生儿皮肤黄染加重可能提示感染性黄疸。
4、进食情况发热会导致婴儿食欲下降,母乳喂养次数减少或拒奶。需记录24小时进食量和尿量,尿量减少可能提示脱水。呕吐或腹泻伴随发热需警惕胃肠炎。三个月内婴儿出现吸吮无力、呛奶需排除脑膜炎。喂养时观察有无口唇青紫或呼吸急促。
5、伴随症状注意有无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可能提示感冒或流感。耳朵触碰哭闹需检查中耳炎。排尿哭闹或尿液浑浊可能为尿路感染。热性惊厥表现为四肢抽动、意识丧失,常见于6个月至5岁儿童。出现囟门膨隆、颈部僵硬需立即就医排除中枢感染。
发现婴儿发热时,应保持环境温度适宜,减少衣物包裹避免捂热。少量多次喂哺母乳或温水,补充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避免使用酒精擦浴或冰敷等物理降温方式。三个月内婴儿体温超过38摄氏度,或任何年龄发热持续超过24小时,伴随呕吐、皮疹、抽搐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未满月新生儿发热属急诊情况,需直接送往医院儿科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