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患者通常无须住院治疗,但若出现鼓膜穿孔、颅内感染或严重并发症时需住院观察。中耳炎可分为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多数情况下通过门诊药物干预即可控制病情。
急性中耳炎常见于儿童,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耳闷胀感等症状。门诊治疗通常采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洛颗粒等控制感染,配合布洛芬混悬液缓解疼痛。慢性中耳炎可能伴随长期耳漏或鼓膜穿孔,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等局部药物,并定期复查耳内镜。对于反复发作或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鼓膜置管术等门诊手术干预。
当出现高热不退、剧烈头痛、颈部僵硬、意识模糊等表现时,提示可能并发脑膜炎或脑脓肿,需立即住院进行静脉抗生素治疗。婴幼儿出现拒食、持续哭闹、精神萎靡等全身症状,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合并中耳炎时,也建议住院监测。化脓性中耳炎导致乳突炎、面神经麻痹等严重并发症时,需住院行乳突切开引流等手术治疗。
中耳炎患者日常应保持耳道干燥,避免用力擤鼻或游泳。饮食宜清淡,适当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急性期可用温热毛巾敷耳部缓解疼痛,但禁止自行掏耳或使用偏方滴耳。若症状持续超过3天无改善,或出现耳鸣眩晕等新发症状,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哺乳期母亲需注意喂养姿势,避免婴儿呛奶诱发中耳炎。
小孩感冒引起中耳炎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力低下、细菌或病毒感染、鼻腔分泌物反流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耳闷胀感、发热、耳道流脓等症状。可通过抗生素治疗、鼓膜穿刺、鼻腔冲洗、镇痛退热、生活护理等方式缓解。
1、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病毒或细菌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腔,导致黏膜充血水肿。家长需观察儿童是否频繁抓耳或哭闹,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洛颗粒、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等药物控制感染。保持室内湿度有助于缓解鼻塞。
2、咽鼓管功能障碍儿童咽鼓管短平直,感冒时鼻腔分泌物易逆流至中耳。建议家长教会孩子正确擤鼻涕方法,避免双侧鼻孔同时用力。急性期可使用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减轻咽鼓管水肿,配合布洛芬混悬滴剂缓解疼痛。
3、免疫力低下营养不良或近期接种疫苗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家长需保证孩子摄入足量维生素A和锌,可适量食用胡萝卜泥、南瓜粥等食物。对于反复发作患儿,医生可能推荐细菌溶解产物胶囊调节免疫功能。
4、细菌或病毒感染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是常见致病菌。耳道出现黄色脓性分泌物时,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联合阿奇霉素干混悬剂治疗。病毒性中耳炎通常具有自限性,但家长仍需监测体温变化。
5、鼻腔分泌物反流卧位喂奶或呛咳会使鼻咽部病原体进入中耳。哺乳期婴儿应保持头高位喂养,感冒期间可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清洁鼻道。伴腺样体肥大者可能需要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减轻局部炎症。
患儿睡眠时可垫高头部促进耳部分泌物引流,避免二手烟暴露。哺乳期母亲应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羹、鳕鱼泥等。急性期暂停游泳等可能使耳道进水活动,恢复期每日用干净棉签清洁耳廓即可,无须深入耳道。若72小时内症状无改善或出现耳后红肿,需及时复查耳内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