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眼症主要分为水液缺乏型干眼、蒸发过强型干眼、黏蛋白缺乏型干眼、泪液动力学异常型干眼以及混合型干眼五种类型。
1、水液缺乏型干眼水液缺乏型干眼是由于泪腺分泌泪液量减少导致。常见于干燥综合征、年龄增长或某些药物副作用。患者常表现为眼部干涩、异物感,严重时可能出现角膜上皮损伤。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使用人工泪液替代治疗,必要时需免疫抑制剂控制干燥综合征进展。
2、蒸发过强型干眼蒸发过强型干眼主要因睑板腺功能障碍导致泪液蒸发过快。常见于油性皮肤、睑缘炎或长时间屏幕使用人群。典型症状包括晨起眼睑黏稠、视物模糊。治疗需热敷睑缘、清洁睑板腺开口,严重者可进行脉冲光治疗。
3、黏蛋白缺乏型干眼黏蛋白缺乏型干眼源于结膜杯状细胞减少,导致泪膜黏蛋白层异常。常见于维生素A缺乏、化学烧伤或慢性结膜炎患者。表现为泪液分泌量正常但快速破裂。治疗需补充维生素A,使用促进黏蛋白分泌的眼药水。
4、泪液动力学异常型干眼泪液动力学异常型干眼因眨眼频率异常或眼睑闭合不全导致泪液分布不均。多见于帕金森病、甲状腺眼病或长期佩戴角膜接触镜者。典型特征是下方角膜点状染色。治疗需矫正眼睑位置异常,使用高黏稠度人工泪液。
5、混合型干眼混合型干眼同时存在两种以上发病机制,临床最为常见。可能合并水液分泌减少与睑板腺功能障碍。症状复杂多变,需综合评估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等指标。治疗需联合人工泪液、抗炎药物及睑缘护理等多重手段。
干眼症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持环境湿度,避免长时间用眼,每20分钟远眺20秒。饮食可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亚麻籽等食物。选择无防腐剂的人工泪液时需注意开封后使用期限。症状持续加重或伴视力下降时,应及时到眼科进行泪液分泌试验、角膜荧光染色等专业检查。
腹外疝常见类型主要有腹股沟疝、股疝、脐疝、切口疝和白线疝。腹外疝是指腹腔内脏器或组织通过腹壁薄弱点或孔隙突出体表形成的肿块,多数需手术修补。
1、腹股沟疝腹股沟疝是最常见的腹外疝类型,占所有腹外疝的70-80%。根据疝囊位置可分为斜疝和直疝。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男性,疝囊经腹股沟管深环突出;直疝好发于中老年男性,疝囊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区直接突出。患者站立时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包块,平卧后消失,可能伴有坠胀感。治疗以无张力疝修补术为主,常用聚丙烯补片进行修补。
2、股疝股疝约占腹外疝的3-5%,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疝囊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由于股环狭小,股疝容易发生嵌顿和绞窄,急诊手术概率较高。临床表现多为腹股沟韧带下方半球形包块,部分患者以肠梗阻为首发症状。推荐采用经腹股沟或腹膜前入路进行修补。
3、脐疝脐疝可分为婴幼儿型和成人型。婴幼儿脐疝多因脐环未完全闭合所致,直径小于2厘米的疝多数在2岁前自愈。成人脐疝常见于肥胖、腹水患者和多次妊娠妇女,疝内容物多为大网膜或小肠。随着疝环扩大,发生嵌顿风险增加,建议直径大于2厘米的成人脐疝行开放或腹腔镜修补术。
4、切口疝切口疝发生于腹部手术后,约占腹外疝的10%。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切口感染、肥胖、营养不良等。疝囊从手术切口薄弱处突出,随病程进展疝环逐渐扩大。根据缺损大小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巨大切口疝。治疗需个体化选择组织结构分离技术联合补片植入,复杂病例可采用腹腔镜下腹腔内补片植入术。
5、白线疝白线疝是发生于腹白线的疝,多见于20-50岁男性。脐上白线疝较脐下多见,疝内容物多为腹膜外脂肪。患者表现为腹中线处质软包块,咳嗽时明显。无症状的小白线疝可观察,有症状或直径大于1厘米者需手术修补,常用单纯缝合或小补片加强。
腹外疝患者应避免长期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压的因素,肥胖者需控制体重。术后早期避免剧烈运动,3个月内不提重物。选择高蛋白、高纤维饮食促进伤口愈合,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锌。定期复查发现疝复发迹象应及时就诊,复杂疝或复发疝建议到疝外科专科治疗。日常可进行腹肌锻炼增强腹壁强度,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