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外渗可通过停止输液、冷敷或热敷、抬高患处、药物封闭治疗、手术清创等方式处理。药物外渗通常由穿刺不当、血管条件差、药物刺激性、输液速度过快、患者活动过度等原因引起。
1、停止输液发现药物外渗后需立即停止输液,保留针头连接注射器回抽残留药液,减少局部组织损伤。强刺激性药物如化疗药外渗超过0.5毫升时,可能需局部注射拮抗剂。拔针后避免按压穿刺点,防止药液扩散。
2、冷敷或热敷血管收缩药如去甲肾上腺素外渗后应冷敷,减轻组织水肿和炎症反应。血管扩张药如葡萄糖酸钙外渗后需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药物吸收。冷热敷每次持续15-20分钟,间隔1小时重复进行。
3、抬高患处将外渗肢体抬高超过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作用减轻肿胀。适用于四肢尤其是手背、足背等皮下组织较少的部位。抬高时避免压迫患处,观察末梢循环情况。
4、药物封闭治疗透明质酸酶可用于稀释外渗药物,促进扩散吸收。普鲁卡因封闭能阻断疼痛传导,缓解血管痉挛。地塞米松局部注射可抑制炎症反应,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手术清创严重外渗导致皮肤坏死或溃疡时,需手术清除坏死组织。常见于长春新碱、多柔比星等细胞毒药物外渗后。清创后可能需植皮修复,术后定期换药预防感染。
药物外渗后需每日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变化,记录肿胀范围。避免患处受压或摩擦,禁止擅自涂抹药膏。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更易发生严重损伤,需加强预防。输液过程中出现疼痛、肿胀等异常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长期输液患者建议选择中心静脉置管,降低外渗风险。
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化疗药物在输注过程中意外渗漏到血管外组织,可能引起局部组织的损伤。化疗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通常包括局部疼痛、红肿、硬结、水疱、皮肤坏死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组织溃疡、感染甚至功能障碍。外渗的具体表现与药物种类、浓度、渗漏量及个体差异有关。
1、局部疼痛:外渗初期最常见的症状是局部剧烈疼痛,患者可能感到针刺样或烧灼样疼痛,疼痛程度与药物刺激性相关。
2、红肿:渗漏部位皮肤迅速出现红肿,局部温度升高,范围可能逐渐扩大,提示炎症反应的发生。
3、硬结:外渗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局部组织可能出现硬结,触摸时有明显的质地改变,提示组织损伤。
4、水疱:严重外渗时,皮肤可能出现水疱,疱液可能为透明或血性,提示表皮与真皮层分离。
5、皮肤坏死:在极端情况下,外渗可能导致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表现为局部发黑、溃疡形成,甚至需要外科清创处理。
化疗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需及时识别并处理,以减少对患者的伤害。日常护理中应密切观察输注部位,发现异常立即停止输注并采取相应措施。患者应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摩擦或压迫,必要时使用冷敷或药物外敷。医护人员需根据药物特性选择适当的解毒剂或中和剂,严重时需进行外科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