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愈合后再次摔倒导致原骨折处红肿,可能与局部软组织损伤、炎症反应或二次骨折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红肿原因并针对性处理。
骨折愈合后原部位再次受到外力撞击时,局部毛细血管破裂会导致组织液渗出,形成红肿。此时骨骼虽已愈合,但周围肌肉韧带仍较脆弱,轻微外伤即可引发炎性反应。常见表现为患处皮肤发红发热、按压疼痛、活动受限,通常冰敷可缓解肿胀。若红肿持续超过24小时不消退,需警惕骨膜损伤或微小骨裂可能。
少数情况下,强烈外力可能导致原骨折线处发生二次骨折。骨质疏松患者、老年人或愈合初期骨痂强度不足时更易发生。除明显红肿外,可能出现畸形、异常活动或骨擦音,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此时需重新固定治疗,严重者需手术干预。糖尿病患者或长期服用激素者,还需排除局部感染引发的红肿。
骨折康复期应避免剧烈运动,行走时使用拐杖分担受力。饮食注意补充钙质与维生素D,可适量食用牛奶、西蓝花、虾皮等。按医嘱进行康复训练,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与肌肉力量。若红肿伴随持续剧痛、皮肤发紫或发热症状,须立即就诊排除血管神经损伤。
中暑晕倒需立即采取降温、补液、体位调整等措施急救,严重者需送医。中暑晕倒通常由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失衡、电解质紊乱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意识模糊、皮肤灼热等症状。
将患者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或脱去多余衣物,用湿毛巾包裹冰块敷于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或喷洒凉水配合扇风促进蒸发散热。若患者清醒可少量多次补充含盐清凉饮料,如淡盐水或运动饮料,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冰水。对昏迷者采取侧卧位防止误吸,持续监测体温直至降至38℃以下,同时观察呼吸脉搏。若出现抽搐、持续高热或意识障碍超过30分钟,需呼叫急救车转运,途中保持降温措施。现场可掐按人中穴、合谷穴辅助促醒,但禁止强行灌水或使用退热药物。
预防中暑需避免高温时段外出,户外活动时穿戴透气防晒衣物,每15-20分钟补充200毫升水分,适量摄入西瓜、黄瓜等含钾果蔬。有慢性病或服用利尿剂等药物者更需警惕,出现头晕恶心等先兆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活动。急救后24小时内需保持休息,监测尿量及精神状态,恢复期饮食以粥类、蒸煮食物为主,避免油腻辛辣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