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耳鸣可能由噪声暴露、耵聍栓塞、突发性耳聋、梅尼埃病、听神经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缓解。
1、噪声暴露长期接触高强度噪声会导致内耳毛细胞损伤,表现为持续性耳鸣和渐进性听力下降。常见于工厂工人、机场地勤等职业人群。治疗需立即脱离噪声环境,佩戴防噪耳塞,必要时使用改善微循环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片。
2、耵聍栓塞外耳道耵聍积聚压迫鼓膜可引起传导性耳聋和闷胀感耳鸣。多因不当掏耳或外耳道狭窄导致。处理采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耵聍后由医生进行专业冲洗,切忌自行掏挖以免损伤耳道。
3、突发性耳聋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常伴眩晕和耳鸣。可能与内耳微循环障碍、病毒感染有关。需在发病7天内使用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改善微循环药物如前列地尔联合高压氧治疗。
4、梅尼埃病内耳膜迷路积水引发的发作性眩晕伴波动性耳聋耳鸣,典型表现为耳闷胀感和低频听力下降。治疗采用限盐饮食,急性期可用倍他司汀缓解眩晕,顽固病例可考虑鼓室注射地塞米松。
5、听神经瘤桥小脑角区生长的良性肿瘤压迫听神经,早期表现为单侧高频听力下降和蝉鸣样耳鸣。确诊需进行头颅MRI检查,小型肿瘤可采用伽玛刀治疗,较大肿瘤需行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术。
日常应避免长时间佩戴耳机,控制音量不超过最大输出的60%。中老年人出现持续耳鸣需筛查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突发听力下降或伴随眩晕呕吐需立即就诊,黄金治疗窗为发病后72小时内。饮食注意限制钠盐摄入,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镁元素有助于保护听神经功能。
噪声性耳聋的高风险人群主要有长期接触高强度噪声的工人、频繁使用耳机的青少年、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长期处于嘈杂环境的服务行业从业者、有家族性听力损失遗传史者。
1、职业噪声暴露者工厂机械操作工、建筑工人、机场地勤等职业人群因长期暴露于85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耳蜗毛细胞易发生不可逆损伤。这类人群建议每年进行纯音测听检查,工作时需佩戴专业降噪耳塞。典型病例常见于造船厂电焊工,持续接触100分贝以上噪声3-5年后可出现4000Hz特征性听力下降。
2、青少年耳机使用者每日使用耳机超过2小时且音量超过设备最大音量60%的青少年群体风险显著增高。内耳毛细胞对持续性中高频声波敏感,过度刺激会导致代谢性损伤。临床表现为耳鸣伴高频听力减退,部分患者会出现声音失真现象。
3、心血管疾病患者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耳蜗微循环较差,噪声暴露后更易发生缺血性损伤。这类人群在同等噪声强度下,听力损失进展速度是健康人群的2-3倍,且多伴有低频听力下降特征。糖尿病患者的耳蜗血管病变会进一步加重噪声损伤。
4、服务行业从业者酒吧调酒师、演唱会工作人员等长期处于85-95分贝脉冲噪声环境,声损伤具有累积效应。间断性高强度噪声比持续性噪声更易导致耳蜗基底膜机械性损伤,早期表现为暂时性阈移,后期发展为永久性听力损失。
5、遗传易感人群携带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等遗传缺陷者,噪声敏感性显著增高。这类人群接触90分贝噪声即可产生明显听力下降,且多伴有前庭功能障碍。家族中有早发性耳聋病史者应避免从事噪声相关职业。
建议高风险人群每半年进行听力筛查,采用20-20-20护耳法则:每20分钟远离噪声20秒,音量控制在最高20%。日常可多食用含镁元素的食物如菠菜坚果,镁离子能增强毛细胞抗噪声能力。突发耳鸣或听力下降时应立即脱离噪声环境,48小时内就医可提高治疗效果。对于必须接触噪声的职业人群,建议选用降噪值达到30分贝以上的防护器具,并定期进行声阻抗检查评估防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