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衰竭和热痉挛均属于中暑相关疾病,但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不同。热痉挛主要表现为剧烈运动后出现的短暂肌肉痉挛,热衰竭则因体液丢失导致头晕、恶心等全身症状,可能进展为热射病。
热痉挛常见于高温环境下高强度运动后,因大量出汗导致钠离子丢失,引发四肢或腹部肌肉突发性疼痛性收缩。症状通常短暂,停止活动并补充含电解质饮品后可缓解。热痉挛患者体温多正常或轻度升高,无意识障碍,及时处理预后良好。
热衰竭多发生于持续高温暴露后,核心体温可达38-40℃,伴随明显脱水表现如皮肤湿冷、脉搏细速、头痛乏力。严重时可出现呕吐、晕厥等循环衰竭征兆。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致命性热射病,需立即转移至阴凉处,通过口服补液或静脉输液恢复血容量。
预防两类疾病均需避免高温时段剧烈运动,及时补充含钠钾的饮品。出现热痉挛应停止活动并按摩痉挛肌肉,热衰竭患者需平卧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当出现高热、意识模糊等热射病征兆时,须立即就医进行降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