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可通过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手术取栓、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及支持治疗等方式治疗。肺栓塞通常由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创伤、长期卧床、恶性肿瘤及遗传性易栓症等原因引起。
1、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肺栓塞的基础治疗,常用药物包括肝素、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肝素通常采用静脉注射,剂量根据体重调整;华法林为口服药物,需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每日一次固定剂量服用。
2、溶栓治疗:对于高危肺栓塞患者,溶栓治疗可迅速溶解血栓,常用药物包括阿替普酶和尿激酶。阿替普酶通过静脉注射给药,剂量根据体重计算;尿激酶同样采用静脉注射,需根据病情调整剂量。
3、手术取栓:当溶栓治疗无效或存在禁忌症时,可考虑手术取栓。手术方式包括经导管血栓切除术和开胸血栓切除术,具体选择取决于患者病情和医院条件。
4、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对于抗凝治疗禁忌或复发性肺栓塞患者,可考虑植入下腔静脉滤器。滤器通过介入手术植入,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
5、支持治疗:支持治疗包括氧疗、机械通气和循环支持等。氧疗可改善低氧血症;机械通气用于呼吸衰竭患者;循环支持包括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以维持血压和器官灌注。
肺栓塞患者在治疗期间需注意饮食调理,建议低盐低脂饮食,避免高脂肪食物,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运动方面,急性期需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可逐步进行康复训练,如深呼吸练习和下肢活动,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复发。定期复查凝血功能,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改治疗方案。
肺栓塞患者出现低碳酸血症主要与通气过度、血流动力学改变、酸碱平衡紊乱、神经反射激活及组织缺氧等因素有关。
1、通气过度:
肺栓塞时血栓阻塞肺动脉,导致肺泡死腔增大,有效通气量减少。机体通过代偿性呼吸加深加快来维持氧合,过度通气使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降低。这种呼吸急促在临床称为过度通气综合征,是低碳酸血症最常见的直接原因。
2、血流动力学改变:
肺动脉主干或主要分支栓塞后,右心室后负荷急剧增加,心输出量下降。肺循环血量减少导致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未栓塞区域肺泡过度通气,进一步加剧二氧化碳排出。同时体循环低灌注会刺激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引起呼吸频率增快。
3、酸碱平衡紊乱:
组织低灌注导致无氧代谢增加,乳酸堆积引发代谢性酸中毒。机体通过增加肺泡通气量代偿酸性物质蓄积,呼吸性碱中毒与代谢性酸中毒形成混合型酸碱失衡。这种代偿机制使二氧化碳分压显著下降,血气分析可见pH值正常或偏碱。
4、神经反射激活:
肺动脉压力感受器和肺毛细血管旁感受器受到机械牵张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呼吸中枢兴奋。同时血栓释放的炎症介质如血栓素A2可直接刺激呼吸中枢,导致持续性的通气量增加。这种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在栓塞早期尤为明显。
5、组织缺氧:
肺栓塞造成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和心输出量降低,共同导致动脉血氧分压下降。缺氧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驱动增强。虽然低碳酸血症本身会抑制呼吸中枢,但在严重缺氧时,缺氧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占主导地位。
肺栓塞患者出现低碳酸血症时应密切监测血气变化,急性期需绝对卧床避免血栓脱落,可进行低流量吸氧改善组织缺氧。恢复期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增加活动量,穿着医用弹力袜预防下肢静脉淤血。饮食宜选择低脂高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腹压增高风险,每日饮水量维持在2000毫升左右以降低血液粘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