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的确诊需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综合判断,主要方法包括血管超声检查、冠状动脉造影、血液生化检测、CT血管成像和踝肱指数测定。
1、血管超声检查:
通过高频超声波显示血管壁结构和斑块特征,可检测颈动脉、下肢动脉等浅表血管的粥样硬化病变。超声能清晰显示斑块形态、钙化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具有无创、可重复的优势,常作为筛查首选。
2、冠状动脉造影:
经导管注入造影剂后通过X线显影冠状动脉,能直接观察血管狭窄程度和斑块分布,是诊断冠心病金标准。该检查可精确评估病变范围,但属于有创操作,需在专业导管室进行。
3、血液生化检测:
通过检测血脂谱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和血糖等指标,评估动脉硬化危险因素。持续升高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显著相关。
4、CT血管成像:
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三维血管重建,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冠状动脉等深部血管的钙化斑块和狭窄情况。该技术无需插管,但需注射碘造影剂,对肾功能有一定要求。
5、踝肱指数测定:
通过测量踝部与上臂血压比值评估下肢动脉供血情况,比值低于0.9提示下肢动脉狭窄。该检查操作简便,适用于门诊筛查外周动脉疾病,但无法定位具体病变位置。
日常需控制血压血糖在理想范围,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摄入,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吸烟者应立即戒烟,肥胖患者需减轻体重。定期监测血脂指标,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颈动脉超声筛查。出现胸闷、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擅自服用降脂药物或保健品。
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导致肢体缺血、溃疡甚至截肢等危害。主要危害包括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组织坏死、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增加及生活质量下降。
1、间歇性跛行肢体运动时因供血不足出现肌肉疼痛、乏力,被迫停止活动后缓解。与动脉狭窄导致的血流受限有关,常见于小腿腓肠肌。需避免剧烈运动,遵医嘱使用西洛他唑片改善微循环,或进行血管成形术。
2、静息痛病变进展后出现持续性肢端疼痛,夜间加重。提示严重缺血,可能与神经末梢缺氧损伤有关。需抬高患肢缓解水肿,严格控烟,必要时使用盐酸沙格雷酯片抗血小板聚集。
3、组织坏死远端肢体出现发绀、皮温降低,最终发展为溃疡或坏疽。与侧支循环代偿不足相关,常见于足趾。需清创换药,感染时联用头孢呋辛酯片,严重者需截肢。
4、心脑血管风险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常合并存在,心肌梗死、脑卒中概率显著升高。与血脂异常、内皮功能障碍相关。需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调脂,监测血压血糖。
5、生活质量下降活动受限导致社交减少、抑郁焦虑。肢体功能障碍影响日常起居,需康复训练改善运动耐力,心理疏导缓解情绪问题。
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进行30分钟步行训练促进侧支循环形成。严格戒烟限酒,控制体重指数在24以下。定期复查踝肱指数和血管超声,出现新发疼痛或伤口不愈时立即就医。合并糖尿病者需强化血糖管理,避免足部外伤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