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球后溃疡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上腹疼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黑便呕血、体重下降。
1、上腹疼痛:
典型表现为饥饿痛或夜间痛,疼痛多位于剑突下偏右处,呈钝痛或灼痛。疼痛具有节律性,进食后缓解,空腹时加重,与胃酸分泌高峰相关。部分患者疼痛可放射至背部。
2、反酸嗳气:
由于胃酸分泌过多及胃动力异常,患者常出现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的现象。嗳气多伴随反酸症状,尤其在平卧或弯腰时加重,可能引发胸骨后烧灼感。
3、恶心呕吐:
溃疡刺激可引起胃排空障碍,约30%患者出现恶心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者可吐出咖啡样物,提示可能存在溃疡出血。呕吐后腹痛常暂时缓解。
4、黑便呕血:
溃疡侵蚀血管会导致消化道出血,表现为柏油样黑便或呕血。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心悸、头晕等失血症状。这是需要紧急处理的严重并发症。
5、体重下降:
长期腹痛导致进食减少,加上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进行性体重减轻。部分患者因害怕进食诱发疼痛而主动限制饮食,形成恶性循环。
建议患者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限酒。可适量食用苏打饼干、馒头等碱性食物中和胃酸。疼痛发作时可采取屈膝侧卧位缓解症状。若出现持续腹痛或呕血黑便应立即就医,完善胃镜检查明确溃疡位置及严重程度,必要时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日常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胃十二指肠梗阻可通过胃肠减压、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营养支持等方式治疗。胃十二指肠梗阻通常由消化性溃疡、肿瘤压迫、术后粘连、胆石嵌顿、先天畸形等原因引起。
1、胃肠减压通过鼻胃管引流胃内容物减轻压力,适用于急性梗阻或术前准备。操作时需监测电解质平衡,避免脱水或酸碱失衡。若合并呕吐物带血,需警惕黏膜损伤或肿瘤出血。
2、药物治疗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片可减少胃酸分泌,缓解溃疡性梗阻;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片帮助改善功能性梗阻。合并感染者需联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内镜治疗内镜下球囊扩张适用于瘢痕性狭窄,支架置入常用于肿瘤压迫。操作后需禁食6-8小时观察出血风险。内镜治疗对早期炎性梗阻有效率较高,但肿瘤患者需结合后续放化疗。
4、手术治疗胃空肠吻合术解除机械性梗阻,粘连松解术处理术后肠粘连。恶性肿瘤需联合根治性切除。术后需早期下床活动预防再粘连,肠功能恢复前需全肠外营养支持。
5、营养支持梗阻缓解前通过静脉营养补充能量,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粉剂。恢复期选择低渣饮食如米汤、蒸蛋,避免牛奶等产气食物。每日分6-8次少量进食,监测体重及白蛋白指标。
患者应保持半卧位减少反流风险,记录每日出入量。术后康复期需循序渐进增加膳食纤维,如南瓜泥、嫩叶菜。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以防溃疡复发,定期复查胃镜评估治疗效果。出现持续呕吐或腹痛加重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