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专家指出:以下几种疾病有可能会导致女性出现继发性痛经的出现:
一、子宫肌瘤:痛经不是子宫肌瘤的主要症状,但黏膜下肌瘤在月经期可因刺激子宫收缩而发生痉挛性疼痛。患者多伴有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阴道流血盆腔检查可发现子宫不同程度增大,表面光滑或有结节状突起。
二、宫内节育器:痛经亦可见于宫内安置节育器的妇女,此类痛经可能是由于子宫内膜产生的前列腺素增加而引起的,也可能是节育器刺激子宫肌肉的排异性收缩,导致下腹部痉挛性疼痛患者常有下腹部或腰骰部不适,经期症状加重,表现为痛经节育器的放置位置不当或过大也易引起子宫收缩,导致下腹疼痛及痛经。
三、慢性盆腔炎:下腹部疼痛和不育是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症状,在月经期由于盆腔充血或因月经诱发炎症急性发作,可引起腹痛加剧。患者多有不育及急性盆腔炎史盆腔检查子宫多为后位,活动度差,甚至完全固定。
四、生殖道畸形:在胚胎发育中一侧副中肾管可以发育良好,形成发育较好的单角子宫。而另一侧副中肾管发育不好形成残角或始基子宫,与对侧不贯通,也不通向体外始基子宫一般无宫腔,或有宫腔也缺乏子宫内膜;如果始基子宫有功能反应,表现为周期性出血则可因宫腔积血而引起痛经。患者多为少女。
五、子宫腺肌病:因为子宫内膜侵人子宫肌层引起的一种良性病变痛经为本病的典型症状之一。亦可有月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妇科检查子宫呈均匀性增大呈球形,质地较硬,一般约为2个月妊娠大小可有轻压痛。
六、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症状卵巢、子宫骰骨韧带、子宫直肠窝盆腔腹膜等处异位的内膜组织在月经周期中同样受卵巢激素的影响,而有周期性变化。
七、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本病是由慢性盆腔静脉淤血引起的女性内生殖器官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有盆腔坠胀、下腹部及腰能部疼痛,并常伴有月经过多白带增多及痛经。劳累、性交久坐、久立后或便秘时,症状往往加重有的患者还有乳房胀痛及膀胱、直肠刺激症状等。
欢迎点击访问飞华健康网痛经专题:http://www.fh21.com.cn/fuke/tongjing/
继发性痛经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规范治疗原发疾病、合理使用药物、物理干预及定期妇科检查等方式预防。继发性痛经通常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性疾病、子宫肌瘤或宫腔粘连等器质性疾病引起。
1、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及过度疲劳。经期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冷水刺激。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促进盆腔血液循环。减少高脂高糖饮食,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三文鱼、亚麻籽等食物摄入,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
2、治疗原发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地诺孕素、戈舍瑞林等药物抑制内膜生长。子宫腺肌病需根据年龄及生育需求选择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或病灶切除术。慢性盆腔炎应规范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联合多西环素,彻底控制感染。
3、合理用药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塞来昔布可缓解疼痛,但需避免长期使用。中成药如桂枝茯苓胶囊、散结镇痛胶囊对轻中度痛经有效。严重疼痛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曲马多等镇痛药,但需警惕药物依赖性。
4、物理干预经期前一周开始每日热敷下腹部,温度控制在40-45℃。低频电刺激疗法通过调节神经传导减轻疼痛。中医针灸选取关元、三阴交等穴位,每周治疗数次可改善子宫血液循环。
5、定期妇科检查每年进行妇科超声及肿瘤标志物筛查,早期发现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等病变。宫腔镜检查能明确诊断宫腔粘连,及时行宫腔镜下分离术。绝经后女性出现痛经需警惕恶性病变,应完善磁共振等检查。
继发性痛经的日常预防需建立长期健康管理意识。保持外阴清洁,避免经期性生活。记录月经周期及疼痛程度变化,为医生提供诊疗依据。饮食上增加深色蔬菜及全谷物摄入,补充维生素B族及镁元素。心理压力过大会加重痛感,可通过正念冥想缓解紧张情绪。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或异常出血时,须及时就医排除恶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