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金波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检查肠子除了肠镜,还有粪便隐血试验、钡剂灌肠造影、CT结肠成像、胶囊内镜、粪便DNA检测等方法。肠镜检查是诊断肠道疾病的金标准,但部分患者因身体条件或心理因素无法接受肠镜时,可选择其他替代检查手段。
粪便隐血试验通过检测粪便中微量血液判断肠道出血情况,适用于结直肠癌筛查。该方法无创且成本低,但易受饮食和药物干扰,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若结果异常需进一步结合肠镜确诊。
钡剂灌肠造影通过X线观察钡剂在结肠的充盈情况,可发现肠管狭窄、息肉或肿瘤。检查前需清洁肠道并口服造影剂,对结肠较大病变有较高检出率,但对微小病变敏感性低于肠镜。
CT结肠成像利用三维重建技术显示结肠结构,能检测直径5毫米以上的息肉。检查前需肠道准备和注入气体扩张肠管,适合高龄或肠镜高风险患者。但无法进行活检或治疗,发现病变仍需肠镜确认。
胶囊内镜通过吞咽微型摄像头拍摄小肠影像,主要用于小肠疾病诊断。胶囊随胃肠蠕动自然排出,患者耐受性好,但存在胶囊滞留风险且无法主动控制拍摄角度,结肠检查效果有限。
粪便DNA检测通过分析粪便中脱落细胞的基因突变筛查肠癌,特异性较高但价格昂贵。适用于拒绝肠镜的高危人群初筛,阳性结果仍需肠镜验证,目前尚未纳入常规体检项目。
选择检查方式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建议45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肠道筛查,保持高膳食纤维饮食,限制红肉摄入,适当运动有助于维护肠道健康。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