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凡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儿科
新生儿黄疸与孕妇存在一定关联,主要与孕妇妊娠期健康状况、分娩方式及遗传因素有关。新生儿黄疸可能由母婴血型不合、妊娠期糖尿病、宫内感染等因素引起,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嗜睡、喂养困难等症状。建议孕妇定期产检,新生儿出生后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
孕妇与胎儿ABO或Rh血型不合可能导致溶血性黄疸。当母体产生针对胎儿红细胞的抗体时,会通过胎盘破坏胎儿红细胞,出生后胆红素水平快速升高。这种情况需通过产前抗体筛查发现,新生儿可能需要蓝光治疗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常用药物包括人免疫球蛋白注射液、苯巴比妥片等。
孕妇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增加新生儿黄疸概率。高血糖环境会刺激胎儿胰岛素分泌,导致红细胞增多,出生后红细胞大量破坏产生过量胆红素。这类新生儿需加强血糖监测,必要时进行光疗。孕妇应通过饮食运动控制血糖,必要时使用胰岛素注射液。
孕妇若发生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等宫内感染,可能导致胎儿肝功能受损,影响胆红素代谢。这类黄疸常伴有肝脾肿大、血小板减少等症状。需通过血清学检查确诊,新生儿可能需要更昔洛韦注射液等抗病毒治疗。孕妇应避免接触传染源,按时完成TORCH筛查。
孕妇妊娠并发症导致的早产与黄疸密切相关。早产儿肝脏发育不成熟,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不足,胆红素代谢能力低下。这类新生儿黄疸持续时间较长,可能需要反复光疗。孕妇应注意预防妊娠高血压、胎盘早剥等早产诱因。
孕妇若携带G6PD缺乏症等遗传病基因,可能通过X染色体遗传给新生儿引发黄疸。这类黄疸常在接触樟脑丸、蚕豆等诱因后发作,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新生儿需避免接触氧化性物质,严重时需输血治疗。建议有家族史的孕妇进行遗传咨询。
孕妇应从妊娠早期开始预防新生儿黄疸风险。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避免高糖高脂饮食。规律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感染等疾病。分娩后尽早开奶促进新生儿排便,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新生儿出生后每日在自然光线下观察皮肤黄染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检测经皮胆红素值。母乳喂养的婴儿应按需哺乳,保证每日8-12次喂养频率。避免给新生儿使用磺胺类等可能加重黄疸的药物,衣物用品远离萘丸等化学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