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调整饮食、适当休息、中医外治法等方式缓解。发烧可能与感染、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体温升高、畏寒等症状。
使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有助于散热,水温控制在32-34摄氏度为宜。冰敷额头需用毛巾包裹避免冻伤,禁止用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或引发酒精中毒。儿童可选用退热贴,需避开眼周及皮肤破损处。
每小时饮用200-300毫升温开水或淡盐水,可预防脱水并促进代谢。鲜榨苹果汁含电解质适合儿童饮用,椰子水含天然矿物质能补充丢失的钠钾。避免饮用含咖啡因饮料以免加重脱水。
选择小米粥、南瓜羹等易消化流食,适量添加去皮鸡肉补充蛋白质。新鲜西蓝花含维生素C可增强免疫力,香蕉提供钾元素预防电解质紊乱。忌食油腻、辛辣及高糖食物。
保持环境温度在24-26摄氏度,湿度50%-60%为宜。穿着纯棉透气衣物,每2小时更换一次被汗浸湿的衣物。避免剧烈活动或过度保暖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
清天河水手法适用于儿童,用食指中指从腕横纹推至肘横纹300次。成人可按摩曲池穴、大椎穴各3分钟。艾灸足三里需距皮肤3厘米,每次10分钟,阴虚发热者禁用。
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持续24小时或出现抽搐、意识模糊需立即就医。恢复期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逐步增加鸡蛋羹、龙须面等半流质饮食。监测体温每4小时一次并记录变化曲线,避免突然受凉或处于空气不流通环境。症状加重或出现皮疹、关节痛等新发表现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