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勇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运动后脚后跟疼可能与足底筋膜炎、跟腱炎、跟骨骨刺、脂肪垫萎缩、应力性骨折等因素有关。足底筋膜炎通常表现为晨起第一步疼痛,跟腱炎多伴随局部肿胀,跟骨骨刺可能引发持续性刺痛,脂肪垫萎缩常见于中老年人,应力性骨折多与过度训练相关。
足底筋膜炎是足底筋膜反复牵拉导致的慢性损伤,运动时足弓承受压力过大可能诱发。典型症状为晨起下床第一步剧痛,活动后减轻但久站或运动后加重。急性期建议冰敷缓解疼痛,慢性期可通过足底筋膜拉伸训练改善。医生可能推荐使用双氯芬酸钠凝胶局部涂抹,或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消炎镇痛,严重者需接受冲击波治疗。
跟腱炎因小腿三头肌过度收缩导致跟腱反复微损伤,常见于突然增加运动强度的人群。表现为跟腱部位肿胀压痛,踮脚时疼痛加剧。初期应停止跳跃类运动,采用跟腱离心训练强化肌腱。医生可能开具氟比洛芬巴布膏外敷,或配合超声波物理治疗。若发展为跟腱滑囊炎,可能需要注射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控制炎症。
跟骨骨刺是跟骨底面骨质异常增生,长期足底筋膜牵拉刺激骨膜所致。疼痛特点为足跟底部持续性刺痛,久坐后站起时明显。建议更换带足弓支撑的运动鞋,避免赤足行走。临床常用洛索洛芬钠片缓解疼痛,配合体外冲击波治疗破坏钙化灶。严重骨刺影响行走时,可能需行关节镜下骨赘切除术。
跟骨脂肪垫萎缩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脂肪组织退变导致减震功能下降。表现为跟部广泛性钝痛,按压跟骨结节无固定痛点。日常应避免坚硬地面跑步,选择硅胶后跟垫分散压力。可尝试低频脉冲电刺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必要时联合玻璃酸钠注射液增加润滑。需注意与跟骨下滑囊炎鉴别诊断。
跟骨应力性骨折常见于马拉松等耐力运动爱好者,骨骼反复微损伤超过修复能力所致。疼痛随运动量增加而加重,夜间休息痛是危险信号。确诊需依靠骨扫描或MRI检查,X线早期多无异常发现。治疗需绝对制动6-8周,使用支具固定避免负重,配合阿仑膦酸钠片促进骨愈合。恢复期应逐步增加负重训练。
运动后出现脚后跟疼痛应首先减少跑跳等高冲击运动,选择游泳或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替代。每日用网球滚动按摩足底筋膜,睡前用40℃温水泡脚1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选择后跟缓冲性能好的运动鞋,必要时定制矫形鞋垫纠正生物力学异常。若疼痛持续超过2周或出现夜间静息痛,需及时至骨科或运动医学科就诊,通过超声或MRI明确病因。日常注意补钙及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控制体重减轻足部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