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新宇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心血管内科
心肌炎可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心电图检查、心肌活检等方式判断,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毒性、物理损伤等原因引起。心肌炎可通过休息、药物治疗、免疫调节治疗、机械循环支持、心脏移植等方式治疗。
心肌炎患者可能出现胸闷、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患者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不适,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建议出现上述症状时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血液检查可发现心肌酶谱升高,如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等指标异常。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血沉可能增高。病毒血清学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原体。这些检查需要由专业医生解读,不建议自行判断检查结果。
心脏超声可显示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如心室扩大、收缩功能减低等。心脏磁共振成像能更精确评估心肌水肿、纤维化等改变。这些检查对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需在医疗机构完成。
心电图可能出现ST-T改变、传导阻滞、心律失常等异常表现。动态心电图监测可发现阵发性心律失常。心电图改变缺乏特异性,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不能仅凭心电图确诊心肌炎。
心内膜心肌活检是确诊心肌炎的金标准,可明确炎症细胞浸润和心肌损伤程度。但由于有创性,通常在其他检查无法确诊时采用。活检需要在有条件的医院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不建议作为常规检查。
怀疑心肌炎时应立即停止剧烈运动,保持卧床休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限制钠盐摄入。避免情绪激动和精神紧张。遵医嘱使用营养心肌药物如辅酶Q10胶囊、维生素C片、维生素E软胶囊等。定期复查心脏功能,监测病情变化。出现气促加重、下肢水肿等症状需及时复诊。心肌炎恢复期应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避免过早恢复高强度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