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消化内科
大便检查可筛查胃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消化道溃疡、肠道寄生虫感染、结直肠癌等疾病。粪便检测主要通过分析颜色、性状、隐血、寄生虫卵、微生物等指标辅助诊断消化系统及相关疾病。
粪便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增多或脂肪球,提示细菌性或病毒性胃肠炎。急性胃肠炎患者粪便多呈水样或黏液便,可能伴随腹痛发热。确诊需结合粪便培养,治疗可选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诺氟沙星胶囊等药物,同时注意补液及饮食调整。
功能性排便异常可通过粪便性状评分辅助诊断,典型表现为黏液便或交替性便秘腹泻。该病与内脏高敏感性相关,治疗常用匹维溴铵片、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配合益生菌制剂,需避免高FODMAP食物摄入。
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可能提示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溃疡活动期可见柏油样黑便。需结合胃镜确诊,药物治疗包括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铝碳酸镁咀嚼片等,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需加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进行根除治疗。
粪便镜检发现虫卵或成虫可确诊蛔虫、钩虫等寄生虫病,常伴贫血或营养不良。阿苯达唑片、吡喹酮片是常用驱虫药物,严重感染者需重复治疗并监测肝肾功能,日常需加强饮食卫生管理。
持续性粪便隐血阳性或便血需警惕恶性肿瘤,晚期可出现细条状便或里急后重。结肠镜是金标准诊断方法,早期可行内镜下切除,进展期需手术配合卡培他滨片等化疗药物,术后需定期复查肿瘤标志物。
建议保持规律排便习惯,每日摄入30克以上膳食纤维,适量补充酸奶等益生菌食品。发现粪便颜色异常、带血或形状持续改变超过2周,应及时进行粪便常规加隐血检查。45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粪便免疫化学检测,有家族史者需提前开始结直肠癌筛查。检查前3天避免食用动物血制品及维生素C补充剂,以免影响隐血试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