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梅毒的原因有哪些

1.36万次浏览

陈腊梅 副主任医师

陈腊梅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梅毒通常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母婴垂直传播、血液传播等途径感染。梅毒的发生可能与不安全性行为、共用注射器、母婴传播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硬下疳、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1、不安全性行为

梅毒螺旋体可通过性接触传播,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会增加感染风险。生殖器、肛门或口腔黏膜的直接接触可能导致病原体侵入。感染者初期可能出现硬下疳,表现为无痛性溃疡。预防措施包括使用安全套、固定性伴侣及定期筛查。确诊后需遵医嘱使用青霉素类药物治疗,如注射用苄星青霉素。

2、共用注射器

血液传播是梅毒感染的次要途径,常见于静脉吸毒者共用针具。梅毒螺旋体通过污染的血液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引发全身性感染。此类传播可能跳过一期硬下疳阶段,直接表现为二期梅毒疹。避免共用注射器、确保医疗器械消毒可有效预防。治疗需长期注射青霉素钠注射液,并监测血清学反应。

3、母婴垂直传播

妊娠期未经治疗的梅毒孕妇可通过胎盘或产道感染胎儿,导致先天性梅毒。早期可能引起流产、死胎,存活婴儿可能出现 Hutchinson 三联征。所有孕妇应接受梅毒筛查,阳性者需在孕早期和晚期分别接受注射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治疗。新生儿确诊后需静脉注射青霉素G钾注射液。

4、医源性感染

极少数情况下,梅毒可能通过未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或输血传播。医务人员操作不规范、筛查疏漏可能导致受体感染。此类感染潜伏期与典型梅毒相同,但传染源难以追溯。严格遵循消毒规范、完善血液制品筛查可杜绝传播。治疗需根据病程阶段选择注射用青霉素钠或口服多西环素片。

5、免疫缺陷状态

HIV感染者等免疫低下人群更易感染梅毒且病程进展迅速。免疫抑制可能掩盖典型症状,导致神经梅毒或内脏梅毒等严重并发症。此类患者需每3个月进行血清学检测,治疗周期更长,可能需要重复注射苄星青霉素G并联合头孢曲松钠注射液。

预防梅毒需保持单一性伴侣并全程使用安全套,避免与他人共用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孕妇应完成规范产检,静脉吸毒者需使用一次性针具。出现可疑溃疡或皮疹时应及时就医,所有梅毒患者须完成全程治疗并定期复查血清滴度。日常注意增强免疫力,治疗期间禁止性行为直至医生确认无传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