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瑾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 整形外科
晒后脸上起小疙瘩可能是日光性皮炎或痱子,通常与紫外线刺激、汗液堵塞毛孔有关。可通过冷敷舒缓、外用保湿修复产品、避免再次暴晒、口服抗组胺药物、就医治疗等方式改善。建议及时采取防护措施,若症状持续加重需皮肤科就诊。
晒后皮肤出现红肿和小疙瘩时,可用冷藏的生理盐水或纯净水浸湿纱布,敷于面部5-10分钟。冷敷能收缩毛细血管,减轻灼热感和炎症反应。注意避免直接使用冰块接触皮肤,防止冻伤。每日重复进行2-3次,持续1-2天可缓解急性期不适。
选择含透明质酸、神经酰胺、维生素B5等成分的医用敷料或修复霜,帮助修复受损皮肤屏障。晒后72小时内避免使用含酒精、香精的护肤品。皮肤科常用药物如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等可促进创面愈合,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症状未消退期间应严格防晒,选择SPF50+、PA++++的物理防晒霜,配合遮阳帽、口罩等硬防晒措施。紫外线会加重皮肤炎症反应,导致色素沉着。外出时间尽量避开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的强紫外线时段。
若伴随明显瘙痒,可遵医嘱服用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等第二代抗组胺药,缓解过敏反应。避免搔抓患处,防止继发感染。伴有水疱或渗液时,提示可能存在光毒性反应,需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
持续3天未缓解或出现脓疱、发热等症状,需排除多形性日光疹、玫瑰痤疮等疾病。皮肤科可能采用红黄光照射、药物湿敷等治疗。严重日光性皮炎患者需进行光敏试验,必要时使用羟氯喹片等抗光敏药物系统性治疗。
晒后护理期间应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温和氨基酸洁面产品,水温控制在32-34℃。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补充含维生素C、维生素E的蔬果如猕猴桃、蓝莓、西蓝花等。恢复期避免使用去角质产品,暂停功效性护肤品至少1周。户外活动前30分钟需补涂防晒霜,每2小时补充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