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新宇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心血管内科
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使用抗生素、监测体温变化、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细菌感染发热通常由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病原体引起,可能伴随寒战、头痛、乏力等症状。
使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或额头敷冷毛巾帮助散热。避免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或引发寒战。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考虑退热贴辅助降温,但需注意观察皮肤是否过敏。
发热会增加体液流失,建议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适量摄入富含电解质的米汤、稀释果汁,避免含糖饮料加重脱水。排尿量减少或尿液深黄需警惕脱水加重。
明确细菌感染时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治疗呼吸道感染,头孢克肟分散片应对泌尿系统感染,左氧氟沙星胶囊针对肠道细菌感染。禁止自行调整用药剂量或疗程。
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并记录波动趋势,持续高热超过3天或体温反复超过39摄氏度需警惕脓毒症等严重并发症。观察是否出现皮疹、意识模糊等新发症状。
婴幼儿出现拒食嗜睡、成人伴随胸痛呼吸困难,或发热合并颈部僵硬等症状时需急诊处理。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检查可帮助判断感染程度,严重者可能需要静脉抗生素治疗。
发热期间应保持室内通风,穿着透气棉质衣物。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粥类、蒸蛋等,避免辛辣油腻食物。恢复期逐步增加活动量,但避免剧烈运动。注意口腔清洁与手部卫生,家庭成员需分餐防止交叉感染。若出现药物过敏反应或症状持续未缓解,应立即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