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通内科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直接原因是血红蛋白β链第6位谷氨酸被缬氨酸替代。该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与HBB基因突变有关,异常血红蛋白在缺氧条件下形成聚合物导致红细胞变形。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核心发病机制源于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异常。正常成人血红蛋白由两条α链和两条β链组成,β链第6位谷氨酸残基被缬氨酸取代后,形成异常的血红蛋白S。这种突变使血红蛋白在脱氧状态下溶解度降低,分子间通过疏水作用形成纤维状聚合物,迫使红细胞扭曲成镰刀状。变形的红细胞不仅携氧能力下降,还会阻塞微血管引发组织缺血,同时因膜脆性增加导致溶血性贫血。
基因层面来看,HBB基因第17位核苷酸发生A→T点突变是根本诱因。该突变使转录生成的mRNA相应密码子由GAG变为GUG,最终导致蛋白质一级结构改变。值得注意的是,杂合子个体虽携带一个突变基因,但因保留部分正常β链合成能力,通常仅表现为镰刀细胞特征而不出现严重症状,纯合子个体则会发展为典型临床病症。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红蛋白水平,避免缺氧环境,保持充足水分摄入。建议携带者进行遗传咨询,孕期可通过绒毛取样或羊水穿刺进行产前诊断。目前羟基脲片是临床常用改善症状的药物,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潜在根治手段,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