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凡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儿科
小孩发烧怕冷可能由感染性因素、环境温度不适、免疫反应、代谢异常或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通常伴随寒战、四肢冰凉等症状。
细菌或病毒感染是常见诱因,病原体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产热增加。常见于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疾病,需通过血常规等检查明确病原体类型。治疗需针对感染类型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或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同时配合物理降温。
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未完善,当环境温度骤降或衣物过少时,体表温度感受器向中枢传递寒冷信号。表现为皮肤苍白、肢体蜷缩,可通过调节室温至24-26℃、增加棉质衣物改善。需注意避免过度包裹导致高热惊厥。
发热初期体温上升阶段,机体通过骨骼肌震颤产热,此时外周血管收缩减少散热。常见于疫苗接种后反应或幼儿急疹等自限性疾病。可观察12-24小时,若持续寒战需排查化脓性感染。
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可能导致基础代谢率增高,出现持续性怕冷伴发热。需检查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出汗与心率增快是重要鉴别点。明确诊断后需使用甲巯咪唑等抗甲状腺药物。
部分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可能引发体温调节紊乱,表现为用药后反常畏寒。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监测肝功能,必要时采用乙酰半胱氨酸解毒。此类情况多伴随恶心、皮疹等过敏症状。
发热期间应保持每日2000ml以上水分摄入,选择米汤、稀释果汁等温和饮品。饮食以南瓜粥、蒸蛋羹等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高糖高脂加重代谢负担。监测每小时体温变化,当出现持续39℃以上高热、意识模糊或紫色瘀斑时需急诊处理。恢复期可进行温水擦浴促进散热,但禁止使用酒精物理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