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活动期乙型肝炎怎么办

4.54万次浏览

董兆如 副主任医师

董兆如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肝胆外科

慢性活动期乙型肝炎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保肝护肝治疗、生活干预、定期监测等方式治疗。慢性活动期乙型肝炎通常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功能紊乱、长期饮酒、药物损伤、遗传易感性等原因引起。

1、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活动期乙型肝炎的核心治疗手段,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常用药物包括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丙酚替诺福韦片等核苷类似物。这些药物能有效降低血清HBV-DNA水平,改善肝脏组织学病变。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停药导致病毒反弹。

2、免疫调节治疗

免疫调节治疗适用于伴有明显免疫功能异常的患者。注射用胸腺肽α1、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等药物可调节机体免疫应答。这类治疗可能引起发热、乏力等不良反应,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治疗期间需要定期监测血常规和肝功能指标。

3、保肝护肝治疗

保肝护肝治疗有助于改善肝脏功能,减轻肝细胞损伤。常用药物包括复方甘草酸苷片、水飞蓟宾胶囊、双环醇片等。这些药物具有抗炎、抗氧化和保护肝细胞膜的作用。保肝治疗需配合抗病毒治疗进行,不能替代抗病毒治疗。

4、生活干预

生活干预对慢性活动期乙型肝炎的管理至关重要。患者应严格戒酒,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饮食上选择易消化、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适量补充新鲜蔬菜水果。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但应避免剧烈运动。

5、定期监测

定期监测是评估治疗效果和疾病进展的重要手段。患者需要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HBV-DNA、甲胎蛋白和肝脏超声等检查。对于40岁以上或有肝硬化家族史的患者,建议每6-12个月进行肝脏弹性检测或增强CT/MRI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肝纤维化或肝癌。

慢性活动期乙型肝炎患者需要长期规范管理,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上应保证充足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蛋类、豆制品等,限制高盐高脂食物。适量进行太极拳、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避免竞技性体育活动。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焦虑抑郁情绪。严格遵医嘱用药,不擅自调整药物剂量,定期复查相关指标。出现乏力加重、黄疸、腹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传染他人,家庭成员建议接种乙肝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