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霞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消化内科
治疗便秘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养成排便习惯、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改善。便秘可能与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缺乏运动、肠道功能紊乱、药物副作用、器质性疾病等因素有关。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建议每日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可适量食用西蓝花、燕麦、苹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同时保证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避免过多摄入精制米面、油炸食品等低纤维食物。
规律运动能刺激肠道蠕动,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瑜伽等。久坐人群可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腹部按摩以顺时针方向轻揉腹部也有助于缓解便秘症状。
建立定时排便反射很重要,建议每天固定时间如早餐后尝试排便,即使无便意也应坚持。排便时保持正确姿势,可使用脚凳抬高膝盖位置,避免过度用力导致肛周损伤。
乳果糖口服溶液、聚乙二醇4000散、比沙可啶肠溶片等药物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开塞露等外用制剂适用于急性便秘,但不宜长期依赖。使用药物前需排除肠梗阻等禁忌证。
生物反馈治疗适用于功能性便秘患者,通过训练改善盆底肌协调性。对于顽固性便秘,结肠水疗可能有一定效果,但需在专业机构进行操作。严重病例可能需要评估是否需手术治疗。
便秘患者应建立规律作息,避免精神紧张。日常可进行腹部热敷,顺时针按摩脐周促进肠蠕动。若症状持续超过2周或伴随腹痛、便血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排查器质性疾病。长期便秘可能诱发痔疮、肛裂等并发症,需注意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