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静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中医内科
中医治疗胃病主要有中药调理、针灸疗法、推拿按摩、饮食调养、情志调节等方式。胃病在中医理论中多与脾胃虚弱、肝气犯胃、寒邪侵袭等因素有关,需根据具体证型辨证施治。
中药治疗胃病需根据证型选择方剂,常见如脾胃虚寒型可用附子理中丸温中散寒,肝气犯胃型可用柴胡疏肝散疏肝和胃,湿热中阻型可用半夏泻心汤清热化湿。中成药如香砂养胃丸、气滞胃痛颗粒等也常用于缓解胃胀、胃痛症状。需由中医师辨证后开具处方,避免自行用药。
针灸通过刺激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位调节胃肠功能。实证胃痛可采用泻法针刺公孙穴配合艾灸梁门穴,虚证胃痛宜用补法针刺脾俞穴并隔姜灸神阙穴。临床常用电针、温针等改良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有较好效果。
通过揉按腹部中脘穴、摩运天枢穴等手法促进胃肠蠕动,配合背部脾俞穴、胃俞穴点按可改善脾胃运化功能。针对胃脘胀满可采用分推肋弓法,胃气上逆适用降逆推腹法。每日晨起按摩足三里穴3-5分钟也有保健作用。
脾胃虚寒者宜食生姜红糖水、山药粥等温补食物,忌生冷瓜果;胃热者适合绿豆汤、莲藕汁等清凉膳食,避免辛辣油炸。规律进食七分饱,细嚼慢咽,胃痛发作期可少量多餐食用小米粥、南瓜糊等易消化食物。
中医认为忧思伤脾、恼怒伤肝,长期情绪波动会导致肝气犯胃。可通过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疏解压力,配合深呼吸训练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夜间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睡前情绪激动诱发胃酸分泌异常。
胃病患者需注意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冬季做好胃部保暖,夏季不过度贪凉饮冷。慢性胃病患者应定期复查胃镜,若出现呕血、黑便、消瘦等报警症状须立即就医。治疗期间忌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保持情绪平稳有助于病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