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兆如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肝胆外科
肝脏不好可通过调整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控制体重、遵医嘱用药等方式调理治疗。肝脏功能异常可能与病毒感染、酒精损伤、脂肪堆积、药物毒性、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黄疸、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
减少高脂肪、高糖及腌制食品摄入,避免加重肝脏代谢负担。适量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有助于肝细胞修复。西蓝花、胡萝卜等深色蔬菜含抗氧化物质,可帮助减轻肝脏氧化应激。每日饮水保持1500-2000毫升,促进毒素排泄。
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夜间23点至凌晨3点为肝脏排毒高峰期,此时段深度睡眠能优化肝脏修复功能。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导致转氨酶升高,加重肝损伤。午间可适当休息20-30分钟,但避免白天睡眠过长影响夜间睡眠质量。
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每次30-40分钟。运动可改善脂肪代谢,预防非酒精性脂肪肝。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肝区不适,运动前后充分热身拉伸。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适合肝功能较差者,能促进气血运行而不增加负担。
将体质指数控制在18.5-23.9范围内,腰围男性不超过90厘米,女性不超过85厘米。内脏脂肪过多会引发胰岛素抵抗,导致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通过饮食与运动结合减重,每月减重不超过4公斤,避免快速减重引发肝细胞损伤。
病毒性肝炎患者需严格按疗程使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等抗病毒药物。肝功能异常者可遵医嘱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水飞蓟宾胶囊等保肝药物。严禁自行服用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可能伤肝的药物,中药需经中医师辨证使用。
日常需绝对戒酒,避免发霉食物接触,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出现持续乏力、皮肤黄染、腹水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乙肝患者每3-6个月复查病毒载量及肝脏超声,脂肪肝患者每年检测肝纤维化程度。保持情绪平稳,过度焦虑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肝脏微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