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赘生物是什么引起的

2.6万次浏览

李涛 主任医师

李涛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胆囊赘生物通常由胆固醇代谢异常、慢性胆囊炎、胆囊腺肌症、胆囊息肉或胆囊癌等原因引起。胆囊赘生物可能与胆汁成分改变、胆囊壁损伤、基因突变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右上腹隐痛、消化不良、黄疸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通过超声检查明确诊断。

1、胆固醇代谢异常

长期高胆固醇饮食或胆汁酸分泌失衡可导致胆固醇在胆囊壁沉积,形成胆固醇性息肉。这类赘生物多为良性,直径通常小于10毫米,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如减少动物内脏摄入,配合熊去氧胆酸胶囊等药物促进胆固醇溶解。若伴随胆囊收缩功能减退,需定期复查超声监测变化。

2、慢性胆囊炎

反复发作的胆囊炎症会刺激黏膜增生,形成炎性息肉样病变。患者多有高脂饮食史或胆结石病史,发作时可能出现发热伴右上腹绞痛。治疗需控制感染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急性期可选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联合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抗感染。

3、胆囊腺肌症

胆囊壁腺体和平滑肌异常增生形成的局限性隆起,属于良性病变。超声检查可见特征性的罗-阿氏窦征象,多数无须特殊处理。若引起持续性疼痛或合并胆结石,可考虑服用茴三硫片改善胆汁淤积,必要时行胆囊切除。

4、胆囊息肉

真性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等肿瘤性病变,直径增长超过3毫米/年或基底宽大者需警惕恶变可能。超声造影有助于鉴别性质,直径超过10毫米或伴有胆囊壁增厚时,建议行胆囊癌根治术。小息肉可每半年复查,配合胆宁片等中成药调理。

5、胆囊癌

少数胆囊赘生物为恶性病变,常见于长期胆囊结石患者。典型表现为体重骤降、持续性右上腹痛,增强CT可见胆囊壁不规则增厚。确诊后需根据分期选择手术方案,晚期可联合吉西他滨注射液进行化疗,但总体预后较差。

日常需保持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肥胖者应控制体重,糖尿病患者注意监测血糖。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肝胆超声筛查,发现胆囊赘生物增大或形态改变时须及时就诊。术后患者应遵医嘱补充胰酶肠溶胶囊帮助脂肪消化,避免剧烈运动防止伤口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