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肝硬化可通过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肝组织活检、血清学检查、内镜检查等方式确诊。肝硬化是慢性肝病发展的终末阶段,早期诊断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
肝功能检查通过检测血液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等指标评估肝脏损伤程度。肝硬化患者常出现白蛋白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异常表现。该检查无创且操作简便,但无法直接判断纤维化程度,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评估。
超声检查可观察肝脏形态变化,典型表现为表面结节状、肝实质回声增粗。CT或MRI能更精确显示门静脉高压相关侧支循环形成。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可量化肝脏硬度值,对早期肝纤维化有较高诊断价值。
通过穿刺获取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肝纤维化分期及炎症活动度,是诊断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操作,可能存在出血、感染等风险。临床通常用于疑难病例或需要精确评估病情时。
肝纤维化四项检测包括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等指标,能反映细胞外基质代谢情况。甲胎蛋白监测有助于筛查肝癌风险。这些指标需动态观察变化趋势,单项异常不能作为确诊依据。
胃镜检查能直接观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预测破裂出血风险。胶囊内镜适用于评估小肠静脉曲张。内镜检查既是诊断手段,也可同步进行止血治疗,建议肝硬化患者定期筛查。
确诊肝硬化后需严格戒酒,避免服用肝毒性药物,每日保证优质蛋白摄入但需限制动物脂肪。适量进食西蓝花、蓝莓等抗氧化食物,控制食盐摄入以防腹水加重。建议每3-6个月复查超声和甲胎蛋白,出现呕血、意识模糊等紧急症状须立即就医。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等护肝药物,但禁用布洛芬片等非甾体抗炎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