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粘度偏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79万次浏览

李婷婷 副主任医师

李婷婷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通内科

全血粘度偏低可能与血液稀释、贫血、低蛋白血症、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肝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全血粘度是反映血液流动性的重要指标,偏低时需结合其他检查明确病因。

1、血液稀释

大量饮水或输液可能导致血液暂时性稀释,使全血粘度降低。这种情况通常伴随尿量增多,血液检查可见血红蛋白浓度下降,但红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一般无须特殊处理,待体液平衡后可自行恢复。

2、贫血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疾病会导致红细胞数量或质量下降,血液携氧能力减弱,表现为全血粘度偏低。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可通过铁剂、维生素B12等补充治疗,如硫酸亚铁片、叶酸片、维生素B12注射液等。

3、低蛋白血症

营养不良、肾病综合征等疾病引起血浆蛋白减少,血液胶体渗透压下降,导致全血粘度降低。患者可能出现水肿、消瘦等症状,需通过高蛋白饮食或人血白蛋白输注进行纠正。

4、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

血友病等遗传性疾病因凝血因子缺乏,导致血液凝固功能异常,可能表现为全血粘度偏低。这类患者常有出血倾向,需定期输注凝血因子制剂如凝血酶原复合物、人凝血因子VIII等进行预防性治疗。

5、肝功能异常

肝硬化等肝脏疾病会影响凝血因子合成,同时可能伴随脾功能亢进导致血小板减少,从而引起全血粘度下降。患者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可遵医嘱使用护肝药物如复方甘草酸苷片、水飞蓟宾胶囊等。

发现全血粘度偏低时应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等检查。日常需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铁元素,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出血。若伴随头晕、乏力等症状或检查指标明显异常,应及时就医排查病因。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出现该指标异常更需重视,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