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3.09万次浏览

李婷婷 副主任医师

李婷婷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通内科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可能由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感染、遗传性疾病、药物因素、胎盘功能异常等原因引起。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皮肤瘀点、黏膜出血、内脏出血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针对性治疗。

1、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母婴血型不合可能导致胎儿血小板被母体抗体破坏,引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可能出现皮肤紫癜、脐带残端渗血等症状。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或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注射液、泼尼松片等。严重时可考虑血小板输注。

2、感染因素

宫内感染如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等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减少。新生儿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伴皮肤出血点。需进行抗病毒治疗,如更昔洛韦注射液,同时监测血小板计数。细菌感染如败血症也可消耗血小板,需使用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

3、遗传性疾病

Wiskott-Aldrich综合征等遗传病可导致持续性血小板减少。患儿多伴有湿疹和反复感染,血小板体积偏小。确诊需基因检测,治疗包括预防性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颗粒、血小板输注,严重时需造血干细胞移植。

4、药物因素

孕妇使用肝素、奎宁等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引起胎儿血小板减少。新生儿表现为出生后即刻出现的广泛瘀斑,多在停药后2-3周恢复。需监测出血倾向,必要时输注血小板,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5、胎盘功能异常

妊娠高血压、胎盘早剥等可导致胎盘灌注不足,影响胎儿血小板生成。这类新生儿常合并宫内生长受限,血小板减少程度与缺氧程度相关。治疗以纠正原发病为主,可短期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刺激血小板生成。

家长发现新生儿皮肤出现瘀点瘀斑、脐部渗血或呕血便血时,应立即就医。护理时避免剧烈晃动婴儿,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母乳喂养者母亲应避免使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血小板变化,严格遵医嘱进行治疗和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