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通内科
血小板分布宽度是反映血液中血小板体积大小差异程度的指标,常用于辅助判断骨髓造血功能或血小板异常相关疾病。
血小板分布宽度通过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测量,数值升高提示血小板体积异质性增加,可能由于骨髓释放未成熟血小板增多或血小板破坏加速导致。该指标常与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联合分析,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有辅助诊断价值。
健康人群的血小板分布宽度存在个体差异,剧烈运动、月经期或高原环境可能引起暂时性升高。新生儿及婴幼儿由于造血系统未完全成熟,该指标通常高于成人参考范围,无须特殊干预。
血小板分布宽度持续增高可能与巨核细胞增生异常有关,常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这类患者外周血中可见大型未成熟血小板增多。某些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恢复期,也会出现该指标一过性增高。
采血时混匀不充分、标本放置时间过长或抗凝剂比例不当,可能导致血小板聚集或肿胀,造成检测结果假性升高。静脉采血后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避免冷藏保存标本。
单独血小板分布宽度异常缺乏特异性,需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综合判断。若伴有血小板计数异常或出血倾向,建议进行骨髓穿刺、血小板抗体检测等进一步检查。
发现血小板分布宽度异常时,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减少阿司匹林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使用。日常饮食可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如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指标变化。若伴随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症状需及时血液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