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指血液中检测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但肝功能正常且无临床症状的人群。乙肝病毒携带者可能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或性接触传播病毒,需定期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DNA载量及肝脏超声等指标。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母婴垂直传播、血液或体液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多发生在分娩过程中,新生儿接触母体血液或分泌物感染。血液传播包括输血、共用注射器、纹身或穿耳洞等器械消毒不彻底的情况。性接触传播与体液交换有关,建议性伴侣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每3-6个月检测一次肝功能,观察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乙肝病毒DNA载量检测可评估病毒复制活跃度,超过2000 IU/ml时需考虑抗病毒治疗。肝脏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肝纤维化或肝硬化,建议每年进行一次。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饮食需均衡营养,限制高脂肪食物摄入,禁止饮酒以减轻肝脏负担。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推荐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
当出现肝功能异常或病毒活跃复制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常用药物包括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等核苷类似物,可抑制病毒DNA聚合酶活性。干扰素类如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适用于部分年轻患者。
家庭成员及密切接触者应检测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需接种乙肝疫苗。标准接种程序为0-1-6个月三针方案,接种后需复查抗体滴度。乙肝免疫球蛋白可用于暴露后紧急预防,如医护人员针刺伤等情况。
乙肝病毒携带者无须过度焦虑,但需建立长期健康管理意识。日常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尿色加深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定期随访可有效降低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风险,多数携带者能保持正常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