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霞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消化内科
无痛性便血可能与痔疮、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癌、血管畸形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排便时无痛性出血、血液附着于粪便表面等症状。可通过肠镜检查、粪便隐血试验、病理活检等方式确诊,并遵医嘱采取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痔疮是肛门周围静脉曲张形成的团块,排便时摩擦可能导致无痛性出血,血液呈鲜红色且附着于粪便表面。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复方角菜酸酯栓、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地奥司明片等药物缓解症状。日常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避免久坐久站。
肠息肉是肠黏膜隆起性病变,表面血管破裂可引起无痛性便血,可能伴随腹泻或黏液便。肠镜检查可明确诊断,较小息肉可在内镜下切除,较大息肉需手术干预。术后需定期复查,预防复发。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慢性炎症性肠病,黏膜溃疡出血可导致暗红色血便,可能伴有腹痛和里急后重感。确诊需结合结肠镜和病理检查,常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片、硫唑嘌呤片等药物控制炎症。
结直肠癌早期可能仅表现为无痛性便血,血液常与粪便混合并呈暗红色。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消瘦、肠梗阻等症状。确诊需依赖肠镜活检,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中晚期需结合放化疗。
肠道血管发育异常或获得性血管扩张可能引起间歇性无痛出血,常见于老年患者。血管造影或胶囊内镜可辅助诊断,轻症可采用铁剂纠正贫血,重症需内镜下止血或手术切除病变肠段。
出现无痛性便血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避免自行用药延误诊治。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适量食用西蓝花、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饮食,排便时勿过度用力,便后建议用温水清洁肛门。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1-2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