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新曹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呼吸内科
引起发热伴寒战的疾病主要有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肺炎、疟疾、败血症等。发热伴寒战通常由病原体感染、炎症反应等因素引起,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鼻病毒、流感病毒、溶血性链球菌等。患者除发热寒战外,可能伴有咽痛、鼻塞、咳嗽等症状。病毒感染通常具有自限性,可遵医嘱使用复方氨酚烷胺片、连花清瘟胶囊等药物缓解症状。细菌感染需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呋辛酯片等抗生素治疗。保持充足休息有助于恢复。
尿路感染多见于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菌感染,女性发病率较高。典型表现为发热寒战伴尿频尿急尿痛,严重时可出现腰痛。确诊需进行尿常规和尿培养检查。治疗可选用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日常需注意会阴清洁,避免憋尿,每日饮水超过2000毫升有助于冲刷尿道。
肺炎可由细菌、病毒或支原体等病原体引起,以肺炎链球菌感染最常见。患者除高热寒战外,多伴有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胸部X线或CT检查可明确诊断。细菌性肺炎需使用阿奇霉素分散片、莫西沙星片等抗生素。治疗期间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剧烈运动,卧床时建议半卧位以利于呼吸。
疟疾由疟原虫感染引起,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在我国主要见于南方地区。典型表现为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发作间隔时间与疟原虫种类有关。血涂片检出疟原虫可确诊。治疗需使用青蒿琥酯片、磷酸氯喹片等抗疟药物。预防重点在于防蚊灭蚊,前往疫区可提前服用疟疾预防药物。
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血液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常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表现为持续高热伴寒战,可能出现皮肤瘀点、意识改变等严重症状。血培养阳性可确诊。治疗需静脉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美罗培南等广谱抗生素,同时进行液体复苏等支持治疗。日常应加强营养支持,避免皮肤黏膜破损。
出现发热伴寒战症状时,建议测量并记录体温变化,适当增加饮水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自行使用退热药物掩盖病情,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可进行物理降温。若寒战持续超过1小时或出现意识模糊、呼吸困难等表现,需立即就医。治疗期间应注意隔离防护,避免交叉感染,遵医嘱完成全程治疗以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