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常见的大肠癌癌前病变主要有腺瘤性息肉、炎症性肠病相关异型增生、锯齿状病变、遗传性息肉病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伴不典型增生。
腺瘤性息肉是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具有明确恶性潜能。根据病理形态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型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可达25%。直径超过1厘米的腺瘤、多发性腺瘤或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风险显著增加。内镜下切除术是主要处理方式,术后需定期肠镜随访。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患者结直肠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可能发展为低级别或高级别异型增生。广泛性结肠病变者风险更高,病程超过10年者建议每年进行染色内镜监测。对高级别异型增生通常需行全结肠切除手术。
包括传统锯齿状腺瘤和无蒂锯齿状病变,通过表观遗传学改变而非典型基因突变途径癌变。多见于右半结肠,形态平坦易漏诊,需采用窄带成像或染色内镜提高检出率。具有微卫星不稳定性特征的病变可能快速进展为癌。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表现为数百至数千枚腺瘤,40岁前癌变率近100%。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肠道错构瘤虽癌变率较低,但伴随其他器官肿瘤风险。遗传咨询和APC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预防性结肠切除是主要干预手段。
长期全结肠炎患者黏膜反复损伤修复过程中出现细胞异型性改变。平坦型病变内镜难以识别,需多部位活检。对于黏膜内发现的任何级别不典型增生,均需由消化道病理专家复核确认,高级别病变需考虑手术治疗。
发现癌前病变后应建立个体化监测计划,腺瘤切除术后每1-3年复查肠镜,炎症性肠病患者需根据病变范围决定监测频率。日常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限制红肉及加工肉类,保持规律运动。吸烟者戒烟可降低锯齿状病变进展风险,阿司匹林可能对部分遗传性息肉病患者有化学预防作用。所有干预措施均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