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玮琰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眼科
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在70%-90%之间,手术风险主要与术后感染、眼压控制不佳、前房出血、脉络膜脱离、黄斑水肿等因素有关。
青光眼手术后可能发生眼部感染,表现为眼红、眼痛、分泌物增多。术前规范使用抗生素滴眼液,术后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可降低感染风险。一旦发生感染需立即加强抗炎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等。
约10%-30%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眼压波动,与滤过泡瘢痕化、房水引流不畅有关。可通过按摩滤过泡、使用抗代谢药物如丝裂霉素C辅助治疗。持续眼压升高可能导致视神经损伤,需密切监测眼压变化。
手术中虹膜血管损伤可能引起前房积血,多数可自行吸收。大量出血需进行前房冲洗,术后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糖尿病患者及抗凝治疗患者出血风险较高,术前需评估凝血功能。
术中眼压骤降可能导致脉络膜血管渗漏,严重者会出现视网膜脱离。表现为视力骤降、眼压过低,需通过巩膜外加压或玻璃体手术处理。高度近视、老年患者需特别注意术中眼压调节。
术后炎症反应可能引发黄斑区水肿,影响中央视力。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普拉洛芬滴眼液,严重者可考虑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糖尿病患者及既往有葡萄膜炎病史者发生率较高。
青光眼术后需定期复查眼压、视野及视神经情况,避免剧烈运动和揉眼。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可适量补充蓝莓、深海鱼等抗氧化食物。保持规律作息,控制血压血糖,术后3个月内避免游泳及潜水等可能增加眼压的活动。出现视力模糊、眼胀痛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