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自强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脑梗死可能由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房颤、吸烟及糖尿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控制基础疾病、抗凝治疗、血管介入手术等方式干预。
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脑动脉硬化进程。当血压持续超过140/90毫米汞柱时,脑血管壁承受压力增大,易形成微小血栓或血管破裂。这类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常用降压药物包括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脑血管内脂质斑块堆积导致管腔狭窄,斑块脱落可能堵塞远端小动脉。颈动脉超声常显示内膜增厚或斑块形成,伴随头晕、短暂性肢体无力等症状。除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外,严重狭窄需考虑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心房颤动时心脏血流紊乱,左心房易形成血栓,栓子脱落后随循环进入脑动脉。心电图显示心律绝对不齐,患者可能出现突发偏瘫或失语。抗凝治疗是核心措施,传统药物华法林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烟草中尼古丁和焦油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碳则降低血液携氧能力。吸烟者脑血管痉挛频率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即使每日吸烟5支也使脑梗风险翻倍,彻底戒烟后2-5年风险可降至常人水平。
血糖过高会引发血管基底膜增厚,微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慢性缺氧。糖化血红蛋白超过7%的患者更易发生腔隙性脑梗死。除胰岛素控制血糖外,需定期检查眼底和尿微量蛋白。
预防脑梗死需综合管理危险因素,每周至少15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饮食采用地中海模式增加深海鱼类和坚果摄入,严格监测血压血糖指标。突发单侧肢体麻木或言语不清应立即就医,发病4.5小时内可考虑静脉溶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