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晏美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肛肠科
腹泻一般不需要常规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仅适用于细菌性腹泻或特定感染类型。腹泻的治疗方法主要有针对病因的药物干预、补液治疗、调整饮食结构、使用微生态制剂、预防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腹泻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腹泻中仅部分由细菌(如沙门菌、志贺菌、霍乱弧菌)引起需抗菌治疗,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及寄生虫感染则无需抗生素。非感染性腹泻常见于食物不耐受、肠易激综合征等,使用抗菌药物反而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
口服补液盐是各类腹泻的基础治疗。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低渗口服补液溶液能有效预防脱水,其葡萄糖与电解质配比可促进小肠水分吸收。严重脱水者需静脉补液,补液量根据脱水程度调整,儿童按每公斤体重50-100毫升计算。
急性期宜选择低渣、低脂的BRAT饮食(香蕉、米饭、苹果泥、吐司),避免高糖高渗食物加重渗透性腹泻。恢复期逐步添加瘦肉、酸奶等富含蛋白质与益生菌的食物。乳糖不耐受者需回避奶制品,慢性腹泻患者可尝试低FODMAP饮食。
布拉氏酵母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等益生菌可缩短病程。其作用机制包括竞争性抑制病原体定植、调节肠道免疫。但免疫功能低下者需谨慎使用活菌制剂,避免发生菌血症。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可选用酪酸梭菌调节菌群。
细菌性腹泻可选用呋喃唑酮、诺氟沙星等,但需根据药敏结果。洛哌丁胺等止泻药不适用于发热或血便患者。蒙脱石散通过吸附病原体发挥作用,锌制剂可降低儿童腹泻严重程度。抗菌疗程通常3-5天,伪膜性肠炎需用万古霉素10-14天。
腹泻期间应每日监测体重变化评估脱水程度,婴幼儿需观察囟门凹陷与尿量。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循序渐进增加膳食纤维。注意手卫生与食物消毒,处理粪便后需用含氯消毒剂清洁环境。慢性腹泻持续2周以上或伴体重下降需肠镜检查。旅行者腹泻可预防性携带补液盐,但抗菌药物预防需谨慎评估适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