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学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中医科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主要累及结肠和直肠的黏膜层。该病可能与遗传因素、免疫系统异常、肠道菌群失调、环境因素以及心理压力等多种因素有关。溃疡性结肠炎通常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体重下降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贫血、营养不良等并发症。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节、心理干预等,必要时需进行手术治疗。
1、遗传因素:溃疡性结肠炎与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家族中有炎症性肠病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虽然无法改变遗传背景,但通过定期体检和早期干预,可以延缓疾病进展。建议有家族史的人群注意饮食健康,避免高脂肪、高糖食物,多摄入富含纤维的蔬菜和水果。
2、免疫异常: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是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异常的免疫反应导致肠道黏膜持续炎症。治疗上可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片50mg/次,每日一次或生物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5mg/kg,静脉注射。同时,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调节免疫功能。
3、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衡可能诱发或加重溃疡性结肠炎。使用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420mg/次,每日三次可以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饮食上建议减少精制糖和加工食品的摄入,增加发酵食品如酸奶、泡菜等,以促进有益菌生长。
4、环境影响:长期暴露于污染环境、吸烟、高压力生活等环境因素可能增加溃疡性结肠炎的风险。改善生活环境,避免接触有害物质,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同时,学习压力管理技巧,如冥想、瑜伽等,可以缓解心理压力对疾病的影响。
5、心理因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可能通过“脑-肠轴”机制影响肠道健康,加重溃疡性结肠炎症状。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可以帮助患者缓解情绪压力,改善症状。必要时可配合抗焦虑药物如阿普唑仑片0.4mg/次,每日一次进行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需特别注意饮食管理,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选择易消化、低纤维的食物如白粥、蒸鱼等。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等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但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是控制疾病进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