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凡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儿科
心律失常可通过抗心律失常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方式治疗,通常由心脏结构异常、电解质紊乱、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药物副作用、心肌缺血等原因引起。
1、抗心律失常药物:常用药物包括胺碘酮、普罗帕酮、利多卡因等。胺碘酮适用于室性心律失常,剂量为200mg每日三次;普罗帕酮适用于房性心律失常,剂量为150mg每日三次;利多卡因常用于急性室性心律失常,剂量为1-1.5mg/kg静脉注射。
2、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替洛尔等药物通过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来改善心律失常。美托洛尔剂量为25-100mg每日两次;比索洛尔剂量为5-10mg每日一次;阿替洛尔剂量为25-50mg每日两次。
3、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药物通过抑制钙离子内流,减慢房室传导,适用于房性心律失常。维拉帕米剂量为40-120mg每日三次;地尔硫卓剂量为30-60mg每日四次。
4、心脏结构异常:心律失常可能与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心悸、胸闷等症状。治疗包括药物控制和手术治疗,如瓣膜修复或置换。
5、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电解质紊乱可引发心律失常,通常表现为乏力、心悸等症状。治疗包括补充电解质和调整饮食,如增加富含钾、镁的食物摄入。
心律失常患者需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高盐、高脂食物,增加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菠菜等。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定期监测心率和血压,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改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