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自强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蛛网膜下腔出血可通过止血、降颅压、预防脑血管痉挛等方式治疗,通常由动脉瘤破裂、高血压、脑血管畸形等原因引起。
1、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性期需尽快止血,防止病情加重。常用药物包括氨甲环酸注射液1g静脉滴注,每日1次和维生素K1注射液10mg静脉注射,每日1次。止血治疗有助于减少再出血风险,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2、降颅压:出血后颅内压升高可能导致脑疝等严重并发症。可使用甘露醇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6-8小时一次或呋塞米注射液20mg静脉注射,每日1次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保护脑组织功能。
3、预防脑血管痉挛: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是常见并发症,可能导致脑缺血。可使用尼莫地平注射液1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或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3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预防脑血管痉挛,改善脑血流。
4、控制血压:高血压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诱因,需严格控制血压。可使用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口服,每日1次或卡托普利片25mg口服,每日2次将血压控制在120/80mmHg左右,减少再出血风险。
5、手术治疗:对于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引起的出血,需手术治疗。常用方法包括动脉瘤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术。手术可有效消除出血源,降低再出血风险,改善预后。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高盐高脂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的蔬菜水果。适度进行康复训练,如肢体活动、语言训练等,促进功能恢复。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血压和颅内压,预防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