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感染内科
感染乙肝病毒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定期监测、生活调节、疫苗接种、心理疏导等方式治疗。感染乙肝病毒通常由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共用注射器、医源性感染等原因引起。
1、抗病毒治疗:乙肝病毒感染后,部分患者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恩替卡韦片0.5mg/天、替诺福韦片300mg/天、拉米夫定片100mg/天。这些药物能够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但需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
2、定期监测:乙肝病毒感染者需定期进行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甲胎蛋白等检查。监测频率通常为每3-6个月一次,以评估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生活调节:乙肝病毒感染者应避免饮酒、熬夜等行为,以免加重肝脏负担。饮食上建议选择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鱼类、豆制品、新鲜蔬菜等,保持营养均衡。
4、疫苗接种:对于未感染乙肝病毒的人群,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感染的有效手段。乙肝疫苗需接种三剂,分别在0、1、6个月时注射,接种后可产生长期保护性抗体。
5、心理疏导:乙肝病毒感染可能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患者可通过心理咨询、加入支持小组、与家人朋友沟通等方式缓解心理负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乙肝病毒感染者需注意饮食调节,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鸡蛋、牛奶、瘦肉等,避免高脂肪、高糖食物。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瑜伽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改善肝功能。定期复查,遵医嘱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控制病情的关键。